中关村指数指标体系由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 35个级指标构成,以2013年为基期,加权合成综合指数及五个分项指数,旨在客观、全面反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和发展趋势, 被誉为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中关村指数2025”结果显示,综合指数持续攀升,2024年达362.1,较上年提升32.7个点,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2.4%,体现出中关村持续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五个分项指数中,创新引领指数和创新创业生态指数均首次突破500,分别达到549.2、524.3,相比基期分别年均增长16.7%、16.3%,是推动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的重要动能;产业发展指数延续向好趋势,达到287.1,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0.1%;开放协同指数波动上升,达到316.4,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1.0%;宜居宜业指数平稳提升,达到133.4,相比基期年均增长2.7%。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原始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强化

中关村示范区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优化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催生一批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担当。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升级
创新服务体系专业化集成化
全球化趋势更加凸显

中关村示范区不断优化升级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曾造富有活力、开放多元的创新生态,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资源加快汇聚,科技成果转化野化效能不断激发。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中关村示范区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巩固产业发展基础,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产业发展内生增长动能加快积蓄,发展质效不断提高,对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内外联动协同效应持续增强
全球资源配置力稳步提升

中关村示范区深度融入和链接全球创新网络,持续深化跨区域创新合作,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持续增强,形成国内国际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推进,
高品质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中关村示范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加快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园区品质持续提升。 2023年,中关村宜居宜业指数走势较为平稳,达124.6,较上年提升0.5个点。

中关村指数2025(全文下载)
相关信息
历年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24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23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22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21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20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19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18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17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16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15
    中关村指数报告
  • 2014
    中关村指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