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T/CIE 298-2025)团体标准在中国电子学会正式发布。该标准由落地北京经开区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人形机器人”)牵头制定,通过构建 “四维五级” 评价框架,为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技术、产品研发、测试、管理及场景应用提供统一技术语言和评价体系,助力产业从“功能导向”向“智能进化”迈进。
什么是“四维五级” 评价框架?
据北京人形机器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标准通过借鉴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等分级逻辑,结合人形机器人的特殊性进行创新,形成以“感知认知(P)、决策学习(D)、执行表现(E)、协作交互(C)”为核心的四大能力维度,并构建L1-L5五级智能化能力分级体系。从L1-L5级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能力水平逐级递增。
感知认知能力是指人形机器人应具备获取、处理、理解环境和自身状态信息,并能进行推理、判断、构建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决策学习能力是指人形机器人应具备通过大模型、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方法,在多种环境和任务中实现精准感知、逻辑推理、任务规划和动态决策的能力;
执行表现能力是指人形机器人应支持精准控制关节运动及末端操作,并具备机体移动、动态平衡、定位导航、执行复杂动作及任务的综合能力;
协作交互能力是指人形机器人能够与人类、环境以及其他机器人或其他智能体进行安全、自然、高效地沟通和协作。
值得关注的是,该标准还给出22个一级指标、100余项技术条款、通用安全底线及典型应用场景映射,能够为企业开展产品设计、性能对标和能力声明提供直观参照。随着分级标准的落地,人形机器人有望突破“展示性智能”,走向真正的“通用智能”,在特种作业、物流搬运、工业制造、教育科研、商业服务、健康养老等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的发布,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该负责人表示。正如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分级一样,该标准为行业提供了一套科学、统一的技术语言和评价工具,不仅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精准引导技术研发方向,还将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落地,打破技术与场景之间的壁垒,促进整个产业生态的有序发展。未来,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标准制定者与生态构建者,北京人形机器人将持续推进技术、产品和验证标准与产业深度融合,加速人形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