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属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科学之家”开展研讨会。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供图
科学家小院外景。王佳兴摄
前不久,“神农·固芯”智慧育种平台在怀柔科学城城市客厅亮相,这项重大科研成果标志着中国育种行业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再到“智慧育种”的跨越。这个AI大模型驱动的大平台诞生地说来有趣,不在高校的实验室中,而是在科研团队乡下的“家里”。
去年年底,中国农业大学相关科研团队走出高校,来到怀柔区雁栖湖南岸的范各庄村,在一座朴素的小院安了家,起名“北京怀柔智慧农业科技小院”。记者走进小院时,一台小型巡检机器人刚从田间归来,正在门廊处“休息”。庭院古色古香,一层是厨房、会议室、办公室,二层是卧室和露台。虽是暑期,仍有不少科研人员在这儿学习生活。
今年夏天,大模型发布前最后攻坚的两个月,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小院首席科学家王耀君正是在这儿找到的最佳科研状态。“那段时间每天四五点起床,深夜才入睡,心无旁骛。吃饭有雁栖镇政府食堂供应,去试验田采集数据只用过条马路,最重要的是不用再怀柔海淀折返跑。衣食住行全无后顾之忧,免去了太多的纷纷扰扰。”
如今大模型运行步入正轨,算上研究生、博士生、教授,常驻小院的科研人员达到12人,依托大模型,有研究智能蜂箱的,研究巡检机器人的,还有研究数字人的,大家潜心研究,进展飞快。只要有了灵感,这儿就成了“会议室”,随时头脑风暴。当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专家来调研时,这里又成了“会客厅”。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大模型团队的00后研究生王赠亿工作之余,经常帮着接待专家访客。他整个研一时光都在小院度过,9月份也即将在这里继续研二的学业。在这里安家,他常能吃到师兄炒的拿手菜辣椒炒肉,常约好友逛怀柔老城。为了不辜负怀柔的绿水青山,还有同学买了山地车,供大家骑行。
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在这里住久了都有了感情,“此心安处是吾‘家’。”
科学家小院是怎么来的?
雁栖镇副镇长王宇告诉记者,雁栖镇作为怀柔科学城的重要承载地,先行利用4套村集体所有院子盘活改造,试水建设科学家工作室,同时与高校、科研院所洽谈,实现筑巢引凤。
依托科学城的建设与发展,怀柔这片科学的热土已经汇集了丰富的智力资源。据统计,在怀科研人员已达2.3万人。“目前的4处科学家小院是一期,已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所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三个科研团队的70余名科研人员入驻。二期方案如今也已编制完成,将能满足300人入驻,科学家小院前景可期。”王宇说。
记者手记
完善配套服务 留住科研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有技术,成果亟须落地转化,而雁栖镇有农业资源、有好政策,农业上正在寻求破题,双方因此一拍即合,科学家小院发挥了“1+1大于2”的效果。
在小院隔壁,还配建了一套“科学之家”,这里被打造成了一个多用途公共空间。天南海北的科学家们来到这里,不仅和常驻这儿的科学家成了邻居,还能享受到工作、会议、用餐、居住的一站式服务。或许不久之后,这座小村庄将真正实现科学家云集。
怀柔正积极打造科学家的“一生之城”,这些探索给科学家小院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服务好科学家,不仅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还需要打造高品质、有温度的科学家园,不断健全人才服务网络,让科研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记者 张佳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