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请选择主题皮肤
科技蓝
点击预览
繁荣红
点击预览
丰收金
点击预览
生命绿
点击预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创服务 > 会客厅 > 发布会

《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新闻发布会

直播已结束

时间:2018年10月12日

简介: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之一,承载并发挥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日前,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进一步促进我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推出了加快构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的系列举措。为了向记者朋友们解读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此次发布会邀请到了北京市有关单位的领导出席,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徐和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我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徐和建。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之一,承载并发挥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日前,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进一步促进我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出了加快构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的系列举措。为了向记者朋友们解读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市有关单位的领导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先生;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雷海潮先生;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刘航先生。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北京市教委、市科委、市经信委、市人力社保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金融局、市医院管理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昌平科技园管委会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他们在前排就坐,届时也可以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医药健康产业领域的专家,我市医疗机构有关负责人和部分创新企业代表参加今天的发布会,他们将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

下面,请许强主任介绍《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背景及主要内容。有请。

许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由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由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我将着重介绍“行动计划”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1.出台背景

当前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进步,已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2007年到2016年,全球生物和医学发表论文数量占自然科学论文总数的45%,在所有领域中居于第一;Science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生物技术相关突破占60%,远高于其他领域;2017年,美国用于医药健康领域的研发预算,占非国防研发投入45.7%,持续在所有领域中保持第一。继美国发布《国家生物经济蓝图》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发布战略规划,竞相布局抢占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近年来,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在该领域竞相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特色,制定有力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十三五”以来,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增速逐渐回升,2017年产业规模达1630.8亿元,同比增长13.0%,2018年上半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近18.4%,达到“十三五”时期以来的最高值。医药健康产业已成为符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定位,具备“高精尖”特征,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面对国内外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聚焦四个中心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以减量为特征的首都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牵引,结合我市资源禀赋特点,去年底发布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提出了医药健康产业等十个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为落实指导意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今年初开始率先启动编制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依托我市医药健康科技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聚焦解决突出问题,半年多来,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深入围绕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园区等产业链不同主体,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凝练问题,专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最终形成20条有力措施,旨在推动我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提高市民医药健康保障水平。

2.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以“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原始创新、加强协同转化,促进高端发展”为基本原则,明确了未来3年产业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重点围绕创新转化、医药协同、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20条重点任务。

第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提升创新能力。

北京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处于全球先进水平。拥有清华、北大、北生所等70家医药健康领域国家级科研院所,居全国之首;拥有丰富的医疗科技资源,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57家,全国最多;集聚一批王晓东、施一公等世界级科学家领军的国际顶尖研究团队,产生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然而,在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探索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短板。生命科学发现转化孵化能力不足,原创药品种稀少;我市正在运营中的医药健康专业孵化器共计11个,运营中的孵化器大部分处于饱和状态,专业孵化器数量和承载创新项目的空间还需继续增加,主要集中在昌平、大兴及经济技术开发等区域,对高校院所及医疗机构创新品种的孵化支撑不足;同时,在加速成果熟化实现产业化方面,孵化器的专业支撑能力还需提高。此外,定位于高端创新园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对标国际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第一方面提出了三条任务,着力抓好两方面支撑:

首先,抓重点领域与团队。制定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重点方向与团队目录。重点支持结构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脑科学与类脑等基础研究,推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免疫治疗、基因检测及新型测序技术和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前沿技术发展,在部分前沿领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支撑原始创新成果培育。促进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以及医药健康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新兴业态等领域发展。

其次,抓载体。在生命科学园试点建设专业孵化器;在高校院所、医疗机构集中区周边推广新建专业孵化器;提升现有孵化器专业孵化能力。加强生命科学园等园区提升建设,设立战略指导委员会,引进国际园区管理服务专业团队,完善专业服务体系。

第二方面“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发挥溢出效应”。

医疗机构、医生是支撑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产品研发转化、临床评估应用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在临床研究与试验方面,医院对临床研究重视程度还需提高,床位、专职临床研究技术队伍、激励政策等方面的配置有待加强;在开展临床试验的空间临床试验研究水平还需继续加强开展大型的、高水平的国际临床试验研究。目前我市医院已经对京企有所倾斜,但还不能够满足北京企业的需要,已成为主要限速环节。

在产品研发和转化方面,我市产出了一批由医生和企业合作研发的创新产品,但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成果转化率仍不高,据2015年市医管局统计,市属医院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10%;缺少科技成果定价、收益分配等政策实施细则,影响转化工作的开展;缺乏对医院、医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引导、激励、考核机制。

围绕突出问题,主动突破壁垒,第二方面提出了四条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具体为:

提高临床研究与试验水平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及北京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三级医疗机构设立研究型病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以多种合作方式建立临床试验协同网络、试点建设独立的临床试验医院等举措。

在优化医疗机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将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和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出台医疗机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保障承担临床试验任务的医疗机构科研用地等举措。

在引导医疗机构加快成果转化方面,提出协同医疗机构、企业,探索建立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研究院,支撑临床机构成果转化;探索成立医药健康创新和转化基金等举措。

此外,还提出建设全市统一、开放、共享的生物样本库、健康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化临床研究网络等举措。

第三方面“聚焦培育重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市医药健康产业整体上规模还需壮大、价值链继续向高端延伸。2017年北京医药工业规上企业共计314家,100亿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较高,约70%。亟需聚焦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创新的重点企业,推动我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为了保障任务举措切实有效帮助不同类型的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精准施策,分类研究问题需求。“研发型”企业主要存在临床试验对接不畅;生产线审批难等问题。“生产型”企业主要存在企业规模不大、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线有待智能化升级、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第三方服务型”企业存在需要完善技术服务功能,国际化水平有待加强等问题。此外,我市成规模、高端国际化水平的中试和生产平台等承接创新品种产业化的客观条件尚不完善,尤其是缺少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药中试及代工生产服务平台。

围绕问题,针对各类需求,第三方面提出了七条管用、“解渴”的实质性举措,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具体为:

强化重点企业统筹服务,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部门联动,对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及时解决。

针对研发型企业,研究建立创新品种审批绿色通道,协调加快临床试验;品种成熟后,支持建设高端产品生产线,实现在京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

针对生产型企业,加大对企业生产线改造升级、上市品种规模扩大、重点品种二次开发、国际市场拓展、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针对第三方研发和生产服务企业,为平台的技术标准国际化认证提供配套支持,对于建设国际标准的研发和生产服务平台提供资金、土地、厂房等配套条件保障。

加快建立生产及专业服务平台方面,提出了在海淀、昌平区建设千升规模的生物药中试服务平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生物药10万升代工生产服务平台。

第四方面“完善产业发展要素,优化营商环境”。

我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协同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空间、政策等产业关键要素配套水平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发展要求。部分新技术新产品上市后到进入临床应用仍存在衔接不顺畅,如何快速进入临床推广应用,推动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尚存在障碍,营商环境还亟待进一步优化。

为了完善产业发展要素,将我市打造为创新创业高地,第四方面提出了六条举措,具体为: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将医药健康产业列为主导产业的相关区要明确新增空间,加快产业布局。北部海淀区和昌平区要聚焦发挥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科研优势;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新增空间优先用于发展医药健康产业,进一步提升高端制造聚集优势。同时,提升我市专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材料进出境检验检疫”、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试剂进出口物流中心”等“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的出入境通关效率。

在强化市场端支持政策方面,研究制定医药健康创新产品评价筛选标准和认定程序,形成医药健康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目录,鼓励市属医疗机构采购应用目录中产品。优化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方式,加快制定本市公立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实施细则,探索实行动态管理等举措。

为了保障上述重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行动计划”从四个方面构建组织实施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市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本市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工作;二是狠抓任务落实,市有关部门、相关区政府将结合实际,按照“行动计划”责任分工同步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细化落实方案;三是强化人才支撑,继续引进、培养和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团队;四是做好资金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统筹联动作用。

以上就是《行动计划》的整体情况。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抓紧落实“行动计划”重点任务,抓住顶尖人才、做好创新培育、健全医药协同机制、完善产业要素,为我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科技创新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有力支撑。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许强主任的发布和解读,下面有请雷海潮主任介绍北京市提升临床机构创新水平,促进医药协同创新的具体举措,有请。

雷海潮: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市卫生计生委、市医院管理局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的有关安排。

截止到2017年,北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6个。拥有两院院士39人、长江学者28人、杰出青年50人、优秀青年22人、科技北京领军人才30人。承担新立项科研项目480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达到28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6项,省(市)奖52项。获得发明专利210项,实用新型专利684项。

下一步,市卫生计生委、市医院管理局将深入落实“行动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大投入,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水平和临床试验能力。

以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为例,经第三方绩效评价显示,2014年首发专项实施至今共解决722项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实际问题,优化了145项诊断方法和62项治疗措施,制定或更新指南20部。下一步,我们将做强做大各医学专项,加大支持力度,丰富立项类别,深入实施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转化医学研究专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扬帆”计划等医疗科研专项。新增机器人、数字医疗、新药和新材料等前沿领域27个项目;实施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与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及十大疾病科技攻关成果推广项目,组织100个技术团队推广技术140项,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推广至200余家基层单位;在市属医院深入实施“扬帆”计划,支持60个重点培育专业和20个重点扶持专业,开展100项临床技术创新研究;深入建设30家北京市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把好临床研究入口关、过程关、验收关。

二是对标国际前沿,建设新型临床研究体系。

目前,友谊医院新华院区、天坛医院新院区、宣武医院、佑安医院等通过设立专门病区的形式建设一批研究型病房,研究型病房是围绕重点病种开展符合规范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的专门场所,以疑难病、罕见病等为主要方向,推进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围绕疾病防治开展了系列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下一步将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研究型病房建设,引导医疗机构开展高水平临床试验,积极配合并参与临床试验医院的试点建设。总结市医管局儿科医学学科协同中心和消化内科医学学科协同中心的试点经验,发挥市属医院在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积极推进,发挥规模效应,聚焦国际前沿,组织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

三是聚焦产业需求,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对产业提升的溢出效应。

积极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新药与器械研发,围绕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着力医工合作,支持研发医疗健康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医用机器人、高原缺血预适应训练仪等移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加快市属医院传统院内制剂的推广及新药申报,继续支持20个有产业化前景的生物医药项目开展转化研究试点。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能力,建立科技成果发布机制,实现医院与市场的对接。持续开展成果转化经纪人培训和认证工作。充分发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技术合同登记点”的载体作用,立足市属医院的成果转化建设,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70%及以上比例用于对科技人员奖励的政策,不断提高全市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启动实施北京市卫生与健康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工程,首批建设10个推广基地,推广50项技术,促进新技术基层普及,推进新成果转化落地。在科研平台共享开放方面,加快推进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科研仪器设备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目前已有370台(套)、合计5.8亿元的设备进入平台。下一步将加快全市医疗机构的医学实验中心、大数据平台、生物样本库、医学工程转化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等科研平台的建设,鼓励各类平台、资源、设施共享开放,实现全市医疗数据标化与互通,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以上就是市卫生计生委、市医院管理局关于落实《行动计划》的一些具体安排。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雷海潮主任的介绍,刚才介绍的内容很丰富,相信各位记者也有不少的问题,下面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媒体的名称。

《人民日报》记者:许主任在解读的时候说到,推动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创新,要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结合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有哪些具体措施和保障来支持创新?

许强:这次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在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的优势。北京的优势还是非常突出的,像我们的清华大学有和比尔·盖茨基金会共同成立的全国药物研发中心,有药学院,生命学院,还有医学院这样的平台。北大有谢广亮院士这样的团队。还有生命科学研究所,在很多方面,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都是世界的先进水平。这些方面我们从工作上,第一是发挥北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特别是我们通过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来促进我们更高水平的团队人才的聚集,来促进我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和药品研究的临床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比如说我们成立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是全球招聘的主任,现在由北大和生命科学所的教授一起来做。这个是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管理制,政府财政资金给予稳定的支持。同时我们评估采取五年国际同行评估方式,财政我们形成的资产是以授权经营的方式,另外形成的我们的专利技术,在转移转化的过程中,由我们院提出,由理事会来批复。这些新的举措对我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转化都是极大的促进。

第二方面是加强在大学和院所周边,要建设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使我们这些基础研究能够很好的和社会资本,和创新型企业更好的融合。另外,支持他们建设创新化的平台。

第三方面,北京去年成立了300亿的科创母基金,15年的期限,正好是和医药领域研究特点是相吻合的。因为医药的研发周期比较长,50%投入早期,现在设立一些子基金,通过基金的方式来支持一些项目在临床前的研究,在天使阶段的投资。

另外,我们现在也采取叫IP+VC-CRO的方式,国际上有一些专利技术引入到国内,我们通过VC也就是资本的支持,通过CRO这样的委托代理研发的方式。这个方式也是我们现在支持协同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式。另外我们加快建设昌平的生命科学园,亦庄和大兴的生命医药产业基地,形成更好的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使我们将来的产品能更好地转化。

我们在这个《行动计划》里面还有一个是支持50个全球顶尖的在生命科学创新的团队,现在北京也有一批,我们还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全球吸引一批这方面高精尖的人才和团队回国,支持他们创新创业发展。我就介绍这些。

《中国日报》记者:想问一下雷主任,首都卫生科研发展专项是覆盖全市的一个医学科研专项,下一步对抓好这个专项建设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谢谢。

雷海潮:谢谢记者朋友的问题。刚才我是简要提了一下,在医药卫生领域当中有首都卫生发展的专项基金,这个基金应该说是由来已久了,存在了20多年,但是基金投资的渠道以前和当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是通过一些卫生机构产生的收入,最近转化为北京市财政通过公共财政的预算方式来对大家的科研创新活动给予支持。所以基金的来源渠道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它的这种引导性和行业规划性的色彩会更加突出而明显。

首发基金应该说是在医疗卫生内部还是有影响,受到大家非常欢迎的机制和资源。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刚才我已经介绍了,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今后我们想对首都卫生科研发展专项基金有一定的考虑。第一是进一步的抓好基金的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工作。因为这项基金从设立到现在,运转这一年,我们有一些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需要再创新的地方,适应当前协同创新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面向产学研用的结合,专项也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今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转向立项267项,今年的知识领域当中已经做了一些新的调整,可以注意到我们对于儿科、肿瘤、精神卫生和中医以及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也适当加大了支持力度。另外对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也特别增强了支持的力度,来加强北京地区在医药卫生协同创新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我们的专项也更加开放。今年联合社会资本设立首发专项的基层创新培育的项目。目的是围绕基层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开展慢性病的一些预防、研究也包括康复,来进一步激发万众创新方面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这里也跟大家介绍,大家对于科技成果形成之后,如何进一步应用于居民健康和临床,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就是说要把我们一些好的研究项目尽快转化为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实际提供的服务项目。所以,我们会同人力社保局和市发改委等有关机构,研究制定了北京在新的医疗服务项目方面的一个收费管理办法,目的是为了使得这些有前景的,而且是安全有效的这些临床技术能够尽快的投入到为居民健康服务的过程当中来。

第二方面是首发的专项基金特别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基础的推广。未来将重点支持20个产业化前景的生物医药项目,开展转化研究方面的试点。刚才已经介绍了,比如说在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医疗技术的融合,新医药、新材料以及物联网等方面都要布局新的项目。另外为了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的行动创新,市卫生计生委依托首发专项组织了首届医学创新转化大赛,去年参与这项大赛的人员和机构是非常踊跃的,我们通过这样的创新大赛有效弥合了供需和市场不见面的被动局面。在创新大赛的机制下,进行了80多个有一定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的供需对接,为产业项目的落地打开了一个新的机制和平台。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实施卫生和健康科技成果与技术的推广项目,另外实现10大疾病科技攻关成果的推广项目的转化和落地。

第三是进一步提高首都卫生发展专项的研究质量。在研究质量方面,我们主要是帮助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提高他全流程参与项目,提出项目设计,项目执行,项目推广方面的能力。要启动北京市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的建设工作,首批已经有30家的首都地区的高校和方法型团队已经入围,对690个项目进行了方法学的辅导和评价,对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坚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最后一点是加强生物医学和临床以及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伦理学的管理。因为在这个领域当中,伦理学的要求现在是越来越高,我们已经组建了北京市医学伦理的专家委员会,下一步还要更好地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的培训交流和研讨的活动,合力提升首发专项伦理审查和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北京地区有26家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了国际伦理审查能力的认证,这对于开展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和临床研究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伦理学的管理和审查方面,我们在全国也是处于前列的,上面就是对于首发专项的一些考虑,同时也借此机会欢迎广大的医药健康领域当中的创新者、研究人员多参与首发专项的申请和研究活动,这样的话,我们持续的解决重大健康问题产生更多的支持。谢谢大家。

《北京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市教委的领导,医药健康领域人才优势比较明显,市教委将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提升大学机构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促进有效衔接?谢谢。

市教委张处长:感谢记者的提问。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通过这次三年行动计划能促进科研教育和卫生有效融合,为教育的基础研究更加深入的推进发挥很好的作用。下面我谈一下市交委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的一些做法。

首先在科研方面,高校聚集了很多的基础研究人才,特别是高层人才,更侧重的是一些基础研究,但是现在随着国家的发展,也逐渐的引导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我们通过平台和项目,一个是建立了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这里面从2015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有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有5个是医药健康相关的。清华大学有一个生物学的高精尖创新中心,北大有一个未来基因检测的创新中心,北航有一个大数据与医工结合精准医疗的高精尖创新中心等,这些高精尖创新中心每年给1亿的资金支持,已经聚集了高端人才,包括院士还有国外一些领域的专家,在开展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在各个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网站都能查到。

第二个是通过协同建设,成果转化来促进更多的基础创新和转化。第二方面是通过一些科研项目,教委和科委联合,设立了北京科研机构的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促进青年人,特别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开展创新工作,每年给一定的额度的支撑和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在卫生计生委的牵头下,会同我们在研究一个首都医药教育的发展方案,应该说前期经过沟通很快要以市政府名义印发。通过五项措施,一个是加强五类人才培养,加强医药人才继续教育的培养,加强高校建设,加强医疗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质量管理这五个措施来加强人才培养。其中五类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应用人才、全科医生培养、中医药人才和其他急需的医药人才培养,这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方案,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方面人才的培养,同时受教育部的批准,北京在医学院校开展了临床专业博士的培养,特别给北京126个专业博士培养指标。这里面包括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这是开展临床博士,这个临床博士培养可以有效和医生的规培衔接,这是应用型的人才,通过他们直接的培养,毕业以后很快进入到医院和医疗机构,为我们医疗诊断服务,提升临床诊断水平和层次,主要是这些。谢谢。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我想问一下中关村管委会的刘航副巡视员。现在从全球来看,医药健康行业成为一个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关村有哪些优势,面对这样的发展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应对发展?谢谢。

刘航:非常感谢刚才记者的提问。刚才许主任也谈到了,近年来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非常快,一方面得益于生命健康和生命技术本身的发展,同时也是伴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新的技术,和新一代现代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这些融合发展更加促进了医药健康领域的快速发展。

在医药健康领域中关村是有优势的,中关村是我国医药健康领域在创新资源和医疗资源最为密集的一个区域。近几年,也是增长非常迅速,我们的平均年均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尤其是在利润率方面连续13年在全国的医药发达的省市当中排名第一位。同时,在医药健康领域创新创业也非常活跃,在今年正在举行的全国双创周,北京会场的主题展上,当时遴选项目的时候接到了3000多个项目,其中1/6都属于医药健康,也是理念历年来比例最高的。目前中关村在医药领域,在靶向药物,新型的联合疫苗、抗体和免疫检查点等方面野趣的了突破。在器械方面,在手术机器人,介入植入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还属于国际和国内的原创。在下一代基因组学和移动医疗和第三方的影像诊断方面也是助推我国精准医疗方向的一个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也形成了一南一北的产业机制。南边是以亦庄医药产业园及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大兴医疗器械园为代表,北边以海淀和昌平为代表,主要是集中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一南一北形成了两大产业集群,也形成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的产业板块。

今天在新闻发布会发布的《行动计划》也主要是针对我市的医疗健康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前期也是在科委的牵头下,走访了大量的中关村的企业。这个《行动计划》可以说是针对性很强的一个措施,也是含金量很强的一个措施。我们也是相信《行动计划》的实施,必将会推动北京市的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下一步中关村管委会将按照计划的安排和部署,重点加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提升园区专业化运营服务能力,构建更为完善的产业生态方面发力。具体有这么几个方面再点一下。

第一个,我们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当中的重中之重,加大医药健康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力度。我们正在做明年的预算,想增加50%。

第二方面,进一步强化医药健康特色园区的建设,提升园区服务的功能。支持昌平的生命科学园,亦庄的生物医药园,大兴的生物医药基地,大兴的医疗器械产业园,房山的研究院等特色园区的建设,设立政府的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使园区内的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同时加强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和临床试验平台的建设,优化提升生物材料等出入境监管的服务能力,鼓励高校和医疗机构建设生物医药等专业的孵化器,完善投融资环境。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园区运营服务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能力。

第三,持续深入推进医药健康政策创新。落实在医药器械上市许可的制度的试点,支持在京的医疗机构设立中关村的转化医学中心,我们还要率先将《行动计划》当中的政策创新内容,率先在中关村来做。谢谢。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我这个问题是给经信委领导的,咱们说北京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龙头企业,许强主任提到生产型企业有一些问题,比如说规模不大,生产线需要智能升级,国际化程度不够这样那样一些问题,经信委企业在支持生产型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还会开展哪些工作?

市经信委李蛟处长:感谢提问。应该说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拉动产业发展。北京市在医药健康发展的发展有医疗资源,还有科技创新等等各方面的优势,也聚集了一批很有潜力的企业。今天发布的《行动计划》就是要推动这批潜力企业做大做强。下一步,经信委在推动咱们企业做大做强培育龙头企业方面,特别是落实《行动计划》,主要是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围绕咱们产业集聚,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刚才许主任介绍了,主要是大兴、亦庄还有昌平,我们未来也将围绕着这些重点区域,进一步布局咱们的医药健康产业,落地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

第二个,在支持企业的方式上通过咱们的基金。前期委里已经创立了两支子基金,下一步我们围绕着科创基金进一步推动基金支持企业,发挥基金的优势,利用社会资本进一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个,提高我们进一步精准服务企业的能力。针对企业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做好重点企业的服务工作。我主要介绍这三方面,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处长,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出席今天的发布会,为我们发布并解读了《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有关政策举措,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关注,有的记者还有问题要问,发布会结束以后,记者可以继续采访和提问,我们在现场有部分医药健康领域的嘉宾和专家,他们会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