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请选择主题皮肤
科技蓝
点击预览
繁荣红
点击预览
丰收金
点击预览
生命绿
点击预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创服务 > 会客厅 > 发布会

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

直播已结束

为向社会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19年8月22日下午3点,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届时,市科委、市经信局、中关村管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单位领导将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都之窗网站将全程进行视频、图文直播,敬请广大网友到时收看。

主持人(田伟):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是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发布的主题是北京市科技创新的情况。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一,也是我们各位记者朋友们非常关心的话题之一。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北京市有关单位的领导,向各位记者朋友们介绍,北京市在全国科技创新方面发展的工作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仁全先生;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巡视员姜广智先生;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刘航先生;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小男先生。

以上四位领导也是我们记者朋友们的老朋友,经常在发布会上和大家见面。下面,首先有请北京市科委杨仁全副主任介绍北京市科技创新有关情况。有请。

杨仁全: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此次发布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回顾70年北京科技发展成就,共同展望未来美好愿景。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下,科技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首都率先开启新中国科技事业,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摇篮,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研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北京以中关村为代表,率先迈出科技领域向市场转型的改革第一步,中关村从此肩负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经验的重大使命。今天,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轨迹。

70年来,北京实现了多项“第一”,探索了数不清的“首创”。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涌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第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首位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王中林。建设了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建设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示范区,诞生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的结果显示,北京创新发展实现了瞩目的成就,在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北京占55.7%,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要求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北京市立足“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北京五次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勇往直前,勇创佳绩。

一、步入新时代,北京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强化两个协同,形成创新“凝聚力”。

强化央地协同。与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个国家有关部门、单位组成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中央在京高校院所及创新型企业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力军”。

强化区域协同。聚焦“科学”与“城”的功能,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三城一区”联动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北京“一核”作用,推动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形成区域发展梯次布局。

二是聚焦创新链两端,提升科技“支撑力”。

一手抓基础研究布局。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物质科学、前沿与尖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加速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快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积极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研发计划和创新基地建设,争取更多任务在京布局。深入推动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和布局,形成领跑世界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一手抓高精尖产业。在全国率先启动实质性减量发展,坚持向创新发展要出路。发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0+3”系列政策,选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十个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全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层次对接机制,做好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承接服务工作。依托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市科技创新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围绕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进行投资布局。加快应用场景建设,首批向社会发布了10项应用场景清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本市重大活动、重点项目中应用。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创新“新活力”。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聚焦科研经费管理,出台《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让科研经费“花好”也要“好花”。加快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立法,力争在科技成果权属、尽职免责、中央单位适用、部门协同机制等实现制度突破。聚焦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加快研究制定“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科技领域“放管服”向纵深发展。优化改善营商环境,制定实施“9+N”系列政策,为企业定制“服务包”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出台《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在运行管理机制、财政资金支持与使用、评价与审计、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管理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改革科技奖励制度,修订《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人物奖,实行提名制。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充分调动积极性。实施更加宽松的人才政策,实施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政策和20条新政,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北京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强化对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形成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硕果累累,北京跨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投入强度国际一流

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与规模持续增长,从1996年的41.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579.7亿元,增长36.8倍,占全国比重保持在9%左右;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5.8%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2年的11.83%稳步提升至15%左右,超过日本和韩国等部分发达国家。

2、创新产出全球领先,北京科技彰显中国实力

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对全球500个城市科研产出排名结果显示,北京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较2012年翻一番;有效发明专利量是2012年的3.5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是2012年的3.3倍,专利密度领跑全国。2012年以来,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累计达500余项,约占全国三分之一。2018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4957.8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约占全国三成。

3、重大成果举世瞩目,创新根基不断夯实

一批重量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首次获得离子水合物的原子级分辨图像,首次报道人源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取得突破,研制出首个商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超低功耗晶体管、国际首个纳米药物输送机器人。“大国重器”加快推进。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分子科学、凝聚态物理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3个国家研究中心,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量子信息、纳光电子等2个前沿科学中心和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4、新动能加快培育,对经济的支撑引领显著增强

2018年,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三分之一;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达5.88万亿元,是2012年的2.4倍。“结构优化”成效凸显,2018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8%,较2012年提升9.9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提质增效”成果显著,2018年,北京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万元/人,排名全国第一,是2012年的1.4倍;人均GDP达14万元/人,是2012年的1.6倍。高精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867.6亿元,同比增长14.3%。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达28.47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一。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同比增长10.4%,占GDP比重达到10.6%。

5、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2018年,北京平均每日新增科技型企业约200家;新创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39.2%,较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创业投资额占全国比重约三成,位居全国第一;独角兽企业82家,占全国近一半。截至2018年底,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万家,是2012年的3.1倍。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北京、上海等国内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北京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

6、辐射引领能力不断攀升,竞争力和话语权持续增强

2012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纵深推进,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约929.4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从31家增至56家,连续七年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18年底,在京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已达16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京设立公司及分支机构的达70%。培育形成了中关村论坛、世界机器人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品牌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北京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崛起的新高地。

作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我们将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牢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使命,投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伟大事业,驰而不息努力形成制度优势、领域优势、人才优势,为北京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之巅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

主持人:非常感谢杨主任全面详实的发布,下面有请北京市经信局姜广智委员介绍北京市科技创新的有关情况。有请。

姜广智: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将发展高精尖产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以高精尖产业发展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互联网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出现,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在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就,不断开创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一、产业发展布局不断深入,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10+3”产业政策发布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我市发布了《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2018年版)》,以正面清单形式便利高精尖企业登记注册。

我市不断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成立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搭建人工智能计算及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新生态,印发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北京)建设。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取得一定技术突破,集中力量培育国际一流的行业领导企业。

总体上,我市产业发展氛围日渐浓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2018年,我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跨行业跨领域平台3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0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44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据初步测算,2018年十大高精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5万亿元。

二、产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聚焦“三城一区”,认真落实全市科创中心建设任务,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1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28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38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6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0家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深入。积极完善以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大力支持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开发关键技术、行业标准和应用场景。推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在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中国标准场景库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突破比能量300Wh/Kg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全球首辆“5G+8K”超高清视频转播车研制工作,在2019北京世园会期间实现“5G+8K”超高清视频演示。规划成立北京光学系统公司,筹划建设国家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有效支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

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我们不断夯实中小企业生态服务体系,着力降成本、补短板、优服务,营造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宣贯落实。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积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合作创业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了1100项股权投资,投资额约110亿元。

三、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打造国际创新发展新局面

以项目建设为牵引,进一步强化全市产业统筹,组建市、区两级高精尖产业落地工作推进专班,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加强组织调度,及时解决好工作推进中的问题。

强化产业项目建设政策引导。细化出台北京市5G、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新兴领域发展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组织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提高园区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产城融合。截至7月底,北京地区已完成建设交付5G基站7863个,开通6324个,预计到年底,全市的5G基站将超1万个,覆盖包括城市核心区、冬奥会园区、世园会园区、大兴国际机场等地区。围绕重点行业和区域加快完善中试、试验检测等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首钢自动驾驶示范区、海淀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建设。

推进产业项目创新动能释放。2018年,百度全球首款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京东方发布我国首款55英寸打印4K OLED显示屏,旷视科技“洞鉴人像系统”等7个项目入选全国首张颠覆性创新前十榜单,寒武纪等9家企业成为年度全球新进独角兽创业公司,全球首条智能网联汽车潮汐试验道路加快建设,我市企业开发的低速无人环卫车已服务于雄安新区。2019年小米集团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公司;爱奇艺、字节跳动等14家企业上榜福布斯“2019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单”。

加快高精尖产业项目建设。2019年预算安排高精尖资金支持项目43个,带动社会投资约32亿元。加强资金、基金、人才等政策对项目的统筹支持,推动奔驰新能源汽车、超高清显示设备、集成电路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同时,推动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正式揭牌,“蓝海智谷”军民融合特色园区投入运营。筹划建设中德、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积极对接国际高端要素,重点引进隐形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

最后,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界朋友们对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关注。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努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主持人:非常感谢姜广智委员非常详实的发布和解读。下面有请中关村管委会刘航副主任介绍北京市科技创新的有关工作情况。有请。

刘航: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跟大家交流,首先对大家长期关心、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建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成就。

中关村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重要发源地,也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建国以来,中关村与新中国同行,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对科教资源进行战略布局,为中关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关村形成了“电子一条街”,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发展阶段,在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概括起来,中关村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深化改革上,发挥着“探路者”作用。中关村在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革、企业海外上市、设立创业引导基金、地方科技园区立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破冰意义的改革,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的案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关村试点的科技成果管理、股权激励、股权转让代办、出入境便利化等30余项创新政策被推广全国或其他示范区,为全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供了“中关村经验”。今年以来,我们修订了新版“1+4”政策,制定了《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升级版工作方案》,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

在自主创新上,发挥着“主阵地”作用。中关村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先后攻克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曙光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平台、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移动互联网、计算机视觉、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今年,我们实施了国内首个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政策,设立了高精尖产业专项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和开源技术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超过11万件,创制标准9500多项,分别是2012年的5倍和3倍。2018年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4957.8亿元,占全国近1/3,近7成辐射到京外地区。

在创新企业培育上,发挥着“策源地”作用。无论是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中关村一直引领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潮流。先后诞生了联想、百度、京东、小米、京东方、寒武纪、地平线、旷视科技等一批代表性科技公司。目前,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上市公司349家,比2012年增加119家,独角兽企业80家,约占全国一半,天使、创投发生金额与投资案例均占全国1/3以上,产业联盟和协会600多家,形成了独特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升级发展,2018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近3.2万家,平均每天新设立约90家。

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发挥着“增长极”作用。中关村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去年,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了《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加快推动中关村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示范区企业总收入达5.9万亿元,利润总额4670.8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3倍和2.6倍,增加值8330.6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40%。今年1-6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27721.5亿元,同比增长12.6%。

在扩大开放上,发挥着“桥头堡”作用。率先实施外籍人才绿卡直通车、外籍人才绿卡积分评估等人才新政,实施中关村高聚工程,目前,中关村留学归国人才和外籍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占全国的19%。聚集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超过300家。设立了14个海外联络处。在京外建立了包括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在内的20多个合作园区,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近千家,每年举办上万场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中关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今年10月,我们将举办新一届“中关村论坛”,本届论坛将成为一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国际高端论坛。

下一步,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中关村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创新发展引领区,为推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航副主任的发布和解读。下面有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陈小男副主任介绍北京市科技创新的有关情况。有请。

陈小男: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下面我介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以来,经开区作为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承担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经开区已经形成了“政府签约落地、孵化载体承接、企业自主对接”三种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的转化方式,近三年落地项目数量总计340余项。今年以来,经开区与“三城”不断深化合作,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上半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6亿元,同比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022亿元,同比增长8.4%。完成新技术32项、新产品31项,其中国际领先、填补国际空白的新技术6项,新产品14项。具体来说,经开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发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找得到”。持续强化政府间合作,联合海淀区共同参与,参与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设立,攻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 “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与中关村联合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采用1:1配套方式,共同支持生物医药项目在开发区转化落地。持续拓宽与高校院所间的合作渠道,牵头经开区创新中心与北大、清华等7家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展对接工作,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入库项目达611项;与首都医科大学协议推进首都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首科医谷落地开发区;加快推进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亦庄)建设。

二是着力优化服务环境,让科技成果“引得来”。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联合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拟共同发布《关于共同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的行动方案》,聚焦“三城”科技成果,抓住前沿、颠覆、填补空白、解决“卡脖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出高端研发在海淀区、成果转化首站在亦庄,通过空间、基金、政策等支持手段,吸引成果落地。打造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建立“亦庄科技基金系”,扩容科技基金,修订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将科技基金规模从每年2亿元扩增至5亿元。借助基金牵引拉动作用,5年内打造200亿基金整体规模,为成果落地提供基金保障。

三是全力完善承载条件,让科技成果“落得下”。推进20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四大主导产业为驱动,依托区内中芯国际、京东方、泰德、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主动对接三大科学城,联合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在集成电路制造、互联网关键技术、新型显示技术、微机电系统、基因技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无人科技、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目前已有15家创新中心实现挂牌,年内将实现大数据经济技术创新中心、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等5家创新中心挂牌,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微机电系统等3家创新中心进入市级行列。推进10个中试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导建设、定制厂房等方式,挂牌建设一批规模化中试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已挂牌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创新辅料制剂等6家中试基地。年内推进纳米抗体和单抗药物一站式CDM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服务)、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自动化检测设备与诊断试剂研发等4家中试基地挂牌。

接下来,经开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调研”指示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抓发展机遇,紧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推动科技成果在亦庄新城范围内转化落地,加快建设升级版经开区。

以上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情况,欢迎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支持经开区。谢谢!

主持人:感谢陈主任的介绍。刚才四位领导从科技自主创新,高精尖产业,示范区引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多方面向大家介绍和解读了北京市建国7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情况,下面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请举手。

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请介绍一下“三城一区”的进展情况?谢谢。

杨仁全:谢谢您的关注。“三城一区”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市委市政府牢牢把“三城一区”抓在手上,我们感觉到“三城一区”进入了加速发展期。重点有两方面。

一个是顶层设计规划落地,特别是党中央批复了新版城市总规之后,把“三城一区”的规划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规划已经印发实施,这两个规划,特别是刘航委员讲到的这个,我们的怀柔科学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经过市政府专题审议,这是一个,通过规划引领带动“三城一区”加快发展。

第二方面,持续强化“科学”与“城”的功能,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其中中关村科学城聚焦原始创新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城市大脑”,筹建首批五个概念验证中心;发布了“人工智能十五条”“智能网联汽车十五条”等多项新政策。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设施正在加快落地,如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等已开工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数值模拟装置主体结构基本完工。未来科学城推动东区“搞活”,建设“能源谷”,加快形成“混合型”研发格局;推动西区优化提升,促进沙河大学城科教融合,加快推进生命科学园二期、三期规划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陈主任特别介绍了,正在加紧培育高精尖产业,市5G产业基金、5G研究院已落户;亦庄人工智能科学园成为首批中国人工智能示范园区;顺义区7.1万平方米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基地建成落地,并启动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北京)。我们感觉“三城一区”,按照整个规划的部署要求在加速推进,可以预期未来真正把“三城一区”打造成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我就介绍这些。

《科技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我这个问题是给北京经信局的姜广智委员,您讲到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请总结一下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非常感谢。

姜广智:谢谢记者朋友。北京市积极打造高精尖产业,抓好疏政促,也极大的推动了发展。特别是全市的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形势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了良好的势头。高精尖产业总体情况从三方面介绍。一个是高精尖产业初具规模,初步统计,2018年实现总收入3.25万亿元,目前有两个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万亿,一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还有一个是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另外医药健康,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三个产业集群超过千亿,集成电路在今年会突破千亿。

二是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9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和4.4%,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5和0.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成。石墨烯、北斗卫星应用达到了先进水平,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上云的工业企业增加,制造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发展,创造了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等新模式。

三是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2019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6.9万元/人,能耗中的天然气占比达到66.4%,比2018年提高2.37个百分点,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建设了一批国家绿色工厂,如北汽模塑这样的企业,我们相信随着减量提质和创新发展的深入推进,产业将会呈现更加集约,更加绿色,更加高端的发展特征。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目前北京在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请问杨副主任,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杨仁全: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下一步的重点在五方面:

一是全力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承担起国家使命,所以我们重点在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重中之重,围绕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加快培育,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创新基地建设,聚焦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5G、医药健康等关键领域,努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真正形成领域优势。

二是加快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加强对已印发规划的宣讲和落实,加速推进怀柔科学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规划报批程序。逐步建立规划落地保障机制,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和相关细化、量化、具体化的实施方案,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时序,推动科学城功能与科学、项目、产业等同步规划建设。市委市政府对整个“三城一区”规划的定位非常清晰,所以我们应该加快规划的落地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三是持续做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立法进程,各位媒体朋友关注到,我们的立法已经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的一审,我们要形成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深化“放管服”改革,制订推出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科创基金运行机制,推动科创基金与知名投资机构合作。办好中关村论坛、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品牌活动,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四是努力打造人才高地。特别是按我们的五年行动计划,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五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强化对重点企业的对接服务,定向引进培养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着力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成长。向用人主体放权,在条件成熟的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下放职称评审权。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绩效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真正打造人才优势。

五是全力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狠抓“10+3”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落地,全产业链布局人工智能,加快5G商用进程,推进医药健康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成“双发动机”的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大政府采购首台(套)力度,推出一批应用场景,支持科技成果实现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加强与在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促进更多优质的成果落地转化,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好的新动能。

香港中评社记者: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加大中试基地的建设,请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谢谢。

陈小男:谢谢记者朋友对我们的关注,中试基地作为衔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中枢节点,是推动企业跨越从产品试制到规模生产的“达尔文之海”、促进高精尖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经开区的具体做法:一是立足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需求,打造一批规模化中试基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引导建设、定制厂房等方式,培育一批中试平台和中试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经开区内已初步建成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验证公共中试平台、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纳米抗体和单抗药物一站式CDMO中试服务平台等22个中试平台,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近3年累计为243家创新研发企业提供服务566批次。2019年,已经挂牌认定6家中试基地。中试平台建设好了以后,可以让它挂牌,现在已经六家了。

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利用工业厂房和自有楼宇建设,或与双创载体合作建设一批规模化综合型中试生产单元,提升面向企业中试放大服务能力。

三是支持企业联合具备中试服务能力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专业型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国际创新成果的中试服务。我的解答就这样,谢谢。

国广记者:我的问题想提给市经信局的姜广智副巡视员,请详细介绍北京市发展高精尖产业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谢谢。

姜广智:谢谢你的提问。应该说这些年我们北京市发展高精尖产业采取了很多创新的做法,有一些突破性的新思路,特别是按总书记要求,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要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所以我们一方面加大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退出。同时,进一步的明确思路,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的步伐。以下四个方面是主要的着力点。

一是推动聚焦发展,明确了北京发展的一些新重点。我们这一轮发展高精尖产业当中,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出台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指导意见,这十个产业方向就是我们当前聚焦的重点。并结合指导意见制定了创新型产业集群规划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同时我们经信、科委、中关村等有关部门出台了5G、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的具体的方案,海淀、顺义、经开区、房山、大兴也有针对性提出了各自区域的产业重点,所以这一轮发展,我们全市以及各区干什么,在哪儿干,怎么干,重点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

二是全力推动聚集发展,优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北京这一轮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过程正好和新版城市总规的落地相结合。新版城市总规提出了减量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将高精尖的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聚。工业园区开发区又进一步向主导产业集聚,产业发展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精心谋划,各个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画像就更加清晰了。比如说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大兴主要发展的代表性的产业就是生物医药。各个区围绕聚集发展,发展要素也向开发区进行了集中。

三是全面推动创新发展,释放产业发展的新势能。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创新平台搭建,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平台,欢迎记者朋友们去现场采访报道。

四是积极推动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发展的新生态。北京在发展高精尖的过程中,努力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跨区域产业网络,在京津冀大范围内统筹谋划产业转移升级和新产业培育,全面加强三地的产业对接协作。这些年建了几个有影响力的京津冀合作的产业园区。北京张家口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了世界有影响力的规模非常大的数据中心,北京·滦南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共建园区。同时首钢、北汽等主动在津冀布局,推动我们的蓝图走向现实。谢谢。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这个问题是问刘航巡视员的,您介绍了70年来中关村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的主要成效,能不能举一两个例子来介绍一下这么多年中关村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比较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刘航:谢谢您的关注。回顾中关村建设发展的历程有五方面的经验可以体会:

一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发展大局中体现使命担当。中关村始终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自己的宗旨,深入落实面向依靠攀高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科技方针和重大战略。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自觉承担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使中关村每一步都打上了国家战略的符号,发挥改革试验田和创新排头兵的作用。

二是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先行先试探新路。改革是中关村的生命线。坚持改革敢为人先,始终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中关村的探索方向,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破除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打通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市场应用的创新链条,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园区链、资金链,同时积极开展改革试点,率先制定创新政策,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形成较为完善的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取得试点经验基础上推向全国,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路子、出经验。

三是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着力构筑竞争新优势。自觉践行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紧紧把握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集聚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形成了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研究制定顺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新经济,打造新动能。

四是坚持广聚天下英才,形成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各类优秀人才是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和各类专业服务人才各展其长、优势互补,汇聚成创新创业活力。以开放理念广揽天下英才,营造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创新氛围,形成了以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百折不挠、科技强国为主要特征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

五是坚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创业生态是中关村最大的吸引力。通过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创业投资、科技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方向、资本投向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发挥联盟协会的服务功能,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创新治理格局。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作用、协同发力,提升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当前人工智能是全球创新发展的必争领域,您介绍到2018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能不能介绍一下北京在AI产业方面有哪些优势?谢谢。

杨仁全:谢谢您的关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陈市长提出北京两个双发动机,其中有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就是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布局在北京。人才方面全国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约6.7万人,其中北京将近4万人,占全国的人工智能人才的将近60%,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是我们的第一大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优势。刚才您谈到了去年将近1500亿,我们上半年统计,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850亿左右,涵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正在快速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生态体系,这个竞争力在全球非常强。

三是企业优势非常明显。全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北京地区已经超过1000余家,不完全统计,占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6.5%,聚集了包括大家熟知的百度、小米、京东、字节跳动等一批企业。有一个数据,获得风险投资的人工智能企业共442家,占全国的35.1%。在国际研究机构CB Insights评选的2019年全球AI公司100强名单中,我市商汤、第四范式、旷视、初速度、地平线等5家入选。三是人才资源丰富,目前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约有6.7万人,其中北京将近4万人,占全国人工智能人才总量的60%。根据清华大学AMiner系统显示,我市在全球AI高影响力学者城市排名中居于第五位。

北京市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快实施北京智源行动计划。获批建设国家首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研发,人工智能芯片与系统研发、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特别是今年上半年,还发布了《人工智能北京共识》,这个共识在全球引起非常好的反响,为规范和引领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了“北京方案”。

下一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继续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争取在大数据、计算能力与分析算法等方面取得持续突破。同时,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落地,特别是在大家关心的医疗、教育、交通、政务、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开放一批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感谢杨主任的回答,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今天北京市科委、市经信局、中关村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市科技创新主要责任单位的领导,通过大量数据,多项政策,多个高精尖成果向我们介绍了北京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情况,并且回答了记者朋友们多个问题,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市科技创新工作长期以来给予的关注和报道,也希望接下来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给予继续的关注和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