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面,历届冬季奥运会聚光灯下舞台的中央。而对于冰面、现场环境等比赛要素,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的需求不同,因此“冰场转换”成为首都体育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据了解,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除保障奥运会赛事需求,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为首都提供更多更好的冰上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首都滑冰馆赛后则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整个园区实现比赛、科研训练,以及民众健身...
科技冬奥进行时从11月6日北京迎来今冬初雪便达到暴雪量级,到一波接着一波寒潮“侵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赛前的最后一次全方位测试活动并未受到特别影响, 2地3赛区的8个竞赛场馆正在按计划稳步进行10项国际赛事、3个国际训练周和2项国内测试活动。“通过多源稠密气象资料快速融合、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气象应用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形成了覆盖延庆和张家口赛区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百米网格、10分钟更新的冬奥关键气象要素...
北京冬残奥会迎来倒计时100天,从2019年底启动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也进入收官阶段。虚拟主播集成多语种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虚拟形象等核心技术,形成一站式视频生产和编辑服务的能力,可以合成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形象,并可支持31种语种和方言,做到嘴型、面部微表情全对应,替代真人进行全天候播报。讯飞听见将赛事现场的声音传输到同传中进行语音转文字的处理,并将最终合成的转写和翻译画面返送回现场公屏,通过调整优化页面...
科技冬奥进行时坐缆车登上高台,走到当日制定的训练高度,跳台滑雪运动员坐上扶杆,等待教练员指令一出,双手推杆,从陡坡飞速下滑,如离弦之箭冲出滑道,只为在空中近5秒的飞行。据了解,在“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整体规划,我国已经建成了包括二七厂科训基地体育综合风洞、涞源跳台滑雪专业风洞在内的体育风洞集群,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还联合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进行冬季项目风洞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攻关。
11月18日上午,科技冬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举行,现场介绍了北京冬奥会新技术应用以及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进展情况。发布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卫东主持,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建红,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李丛民,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出席。
在延庆冬奥场馆、崇礼冬奥场馆周边、北京冬奥公园(石景山)和首钢园中随处可见一批我国自主选育的观赏草新品种——“纤序”芒、“长穗”狼尾草、“盈逸”知风草、“映霜红”帚状须芒草等,它们成为冬奥景观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草业花卉所自主选育的观赏草新品种在冬奥廊道沿线和冬奥场馆周边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关键节点景观营造的主要植物材料,延庆冬奥场馆、崇礼冬奥场馆周边、北京冬奥公园(石景山)和首钢园中观赏草随处可见,...
“目前,延庆赛区的气象条件已满足造雪要求,试造雪工作11月10日下午6时启动,主要对造雪设备进行调试。正式造雪在11月15日启动,预计到明年1月中旬将完成所有造雪任务,确保以最完美的状态迎接北京冬奥会。”11月15日,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这意味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今天正式开启冬奥会赛时高山滑雪项目造雪工作。
“雪景非常美,并没有对赛道环节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场馆建设得非常好,包括顶端及赛道各个区域都很棒。我在这里收获了中国朋友的热烈欢迎,看到了冬季如仙境一般美丽的景色。”自11月7日起,蜿蜒盘踞北京延庆海陀山脊的“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首次开启雪橇国际训练周的滑行。第一天训练恰逢一场暴雪,来自奥地利的雪橇运动员大卫·格莱舍尔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中国一汽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和向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交付国产雪车——红旗雪车。一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红旗雪车项目是红旗研发团队第一次承接运动装备研发,过程中攻克了碳纤维壳体、底盘、制动、转向等系统和整车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突破了焊接耐久性分析、紧固件选型、结构强度优化、碳纤维优化、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工况设定等难题。项目组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快速完成产品的研发及制造,加班加点保证项目周期目标的达成。
11月10日,北京市发改委对外披露,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山地新闻中心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项目安装完成。根据去年底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光伏发电系统推广应用的通知》,本市在全面支持光伏发电发展基础上,按照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应用的原则,重点在民生、工商业、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机构等领域发展光伏应用,实施六大阳光工程。”相关负责人说,天窗为侧进光方式,光伏组件为黑色无框设计,每4块组件拼接安装于1个天窗上,如同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