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多代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在我国南海冷泉区连续多年布放,实现了对该区域高清影像资料、近海底理化参数等数据的连续获取。该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深海研究》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陈更新团队在热带南印度洋环流三维水体交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Deep-Sea Research Part I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多相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李学兵团队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柳云骐团队,在丙烷光热协同催化氧化方面取得进展,制备出具有优异丙烷氧化热活性和光热活性的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教授曾长淦、副研究员李林团队,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冯济课题组合作,在二维电双层结构层间拖拽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通过构筑氮化硼绝缘层间隔的多种石墨烯基电双层结构,首次揭示了在层间拖拽这一复杂的多粒子输运过程中存在显著的量子干涉效应。3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Signature of quantum...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承才团队在蓝藻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c-di-GMP binding effector controls cell size in a cyanobacterium(《环状双鸟苷酸受体蛋白调控蓝藻细胞尺寸》)为题,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这是继该团队发表关于细胞分裂和发育的协调机制的研究(Xing et al., PNAS 119 :e e2207963119, 2022;Liu, Xing et al., PNAS Nexus 2: pgac307,2023)后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3月2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雄飞团队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的研究,通过定量实验和数理模型手段,深入探究了经典人工合成基因线路“拨动开关”的表观状态对细胞生长速率变化的响应,并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理解细胞生长速率对细胞命运决定的全局调控,并为合成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明杰团队研究助理教授刘晓天,与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中心教授于洪军、副研究员张敏合作,解析了真菌细胞壁合成关键蛋白质机器的三维结构,并揭示了抗真菌药物的全新潜在作用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公告,公布了《可供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第一批)》,为种业科研教学单位、企业以及育种家提供更有价值的种质资源信息,切实加大共享利用力度,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记者3月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郑小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课题组等,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叶本主任合作,发现肿瘤组织微环境自然杀伤(NK)细胞丢失表面膜突起,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失去了抗肿瘤功能。他们还创建了一种“单个免疫细胞膜质谱检测技术”,揭示NK细胞膜主要组分鞘磷脂的丢失是NK细胞丢失表面突起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杂志。
3月26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这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海上油气开发迈出进军“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