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研究院)与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成功实现全国首例基于通用量子计算机真机的算法验证,初步结果满足预期要求。本源量子软件中心总监窦猛汉介绍,针对5G现网中基站大规模天线参数的优化问题,本源量子通过有效建模、算法设计和真机验证,初步证明了量子算法在该类特定问题中的可行性,成为全国首个使用量子计算机真机进行通信网络算法验证的案例。通过量子计算与通信融合创新,驱动量子计算与通信产业融合发展,为移动信息网络发展探寻跨越式路径。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无条件安全的系统,将现代加密技术与量子光的基本特性相结合。在当今的支付生态系统中,客户的敏感数据被随机数序列取代,并且每笔交易的唯一性通过经典的加密方法或代码来保证。为了实现绝对安全的数字支付,科学家们利用单光子的量子协议取代了经典的加密技术。在经典数字支付交易过程中,客户与其支付提供商(例如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共享一个经典代码(称为密码)。在演示的量子协议中,该密码是通过让支付提供商向客户端发送特别准备的单光子来生成的。现在研究人员将量子加密应用于数字支付并成功演示,可以说在支付手段天平的数字支付一端,增加了一块重量级的砝码。
该工作在超导量子芯片上观察到“模拟黑洞”的霍金辐射并研究了弯曲时空对量子纠缠的影响。
据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证明,新型光伏纳米粒子可发出单一的、相同的光子流,这可能为研发新的量子计算技术和量子隐形传态设备铺平道路。纳米颗粒形式的卤化铅钙钛矿有着极快的低温辐射速率,光发射得越快,输出就越有可能具有定义明确的波函数,因此,快速的辐射速率使卤化铅钙钛矿纳米颗粒能够发射量子光。这些结果证明了钙钛矿纳米晶体作为不可区分的单光子的可扩展胶体源的独特潜力。
美国微软公司量子部门的一组研究人员在创建可靠且实用的量子计算机方面取得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突破。量子超级计算机不但要能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要能够扩展以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复杂问题,它必须兼具高性能以及可靠性。微软在其公告中表示,他们已经创建了一项新的指标来衡量量子超级计算机的性能——每秒可靠量子操作数(rQOPS)。微软负责先进量子技术开发的副总裁克里斯塔·斯沃尔则表示, 10年内就能达到公司量子计算路线图的最后部分,也就是制造出量子超级计算机。
上述成果为实现超低功耗、高温度稳定的高密度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提供了关键方案和核心光源。
6月20日,法国初创公司Quandela在巴黎南郊开设工厂,旨在实现光子量子计算机的产业化生产,并将其现有计算能力提升一倍。随着工厂的揭幕, Quandela正式迈向产业化和扩大规模的阶段,其将与谷歌、亚马逊或IBM等巨头竞争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
该团队教授李传锋、许金时与南开大学教授陈景灵、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教授Adán Cabello等合作,实验研究了单体高维量子系统中对应于多体非定域性的量子关联,观测到迄今为止单体量子系统中最强的量子互文性。研究组从量子关联的图论方法入手,将非定域性关联中所使用的测量之间的对易关系抽象为一类图,并在单体高维系统中寻找对易关系与该图同构的另一组测量,从而用图的参数完全量化了量子关联的非经典特性。在实验上,研究组发展空间光调制技术,在一个基于光子空间模式编码的7维量子系统中实现了高保真度的量子态制备和测量,从而在保证前后测量间无扰动的基础上,观测到对于从三体MABK不等式转化得到的非互文性不等式超过68个标准差的违背。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武爱民团队与浙江大学副教授金毅团队合作,将BIC引入到PbS CQDs发光应用,提出了支持对称保护BIC的硅超表面通过激发相邻的高Q泄露导波模式来增强室温下PbS CQDs的自发辐射的方案,实现了硅基量子点近红外片上发光。
《自然》杂志14日报告了一种量子处理器,无需进行纠错就可超越经典计算。这个IBM127量子比特处理器在制造、测量高度纠缠量子态方面超越了当前最佳经典计算方法的能力。虽然现有的量子处理器已经能够在一些特定但人为的问题上超越经典计算机,但当前或近未来的嘈杂量子计算机能否执行有用(如实现研究目的)的量子计算仍有争议。这一实验基于一个127量子比特的处理器,运行60层电路深度,约2800个二量子比特门(经典计算机逻辑门的量子版)。这一量子电路会产生巨大的、高度纠缠的量子态,其要求过高,无法通过经典计算机上的数值近似可靠地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