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指对一个单细胞同时检测多个组学层面的测序技术。近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汤富酬课题组首次报道了名为scNanoCOOL-seq的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这项技术能对一个单细胞同时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DNA甲基化组、染色质可及性以及转录组测序分析。超大质量黑洞是宇宙中最具破坏性且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它们引力巨大,通过吸积盘“吃进”大量物质,也将物质以接近光速的超高速度 “吐出”到数千光年以外。然而,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和喷流之间的能量传输机制是怎样的?由45个机构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基于全球超过20个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终于解开了超大质量黑洞这个宇宙头号大饕餮“进食”的秘密。

生活里,有很多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家向大自然“拜师”,借鉴一些动物的形体构造乃至行为方式,最终获得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比如汽车大灯是仿造鹰眼而来,再如潜艇的设计是借鉴了鲸鱼特殊的“流线”形体。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类生命机器人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及中国医科大学展开合作,设计了一种水下仿生吸—爬机器人Climbot,一起来猜猜它的原型是什么动物呢?我们所处的世界纷繁复杂,充斥着噪声。去深入了解噪音的生成机制,是为了减少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而从微观尺度来看,量子系统也存在噪声干扰。

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中治疗型机器人大白一度俘获大批“粉丝”,被称为“暖男”。大白像一块超大的棉花糖,既可以翱翔于天空、用空手道保护小朋友,也可以在家庭成员需要温暖和帮助时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近期科研进展表明,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大白了。科学家发现,类似开车过程中的换挡变速,细胞也能在快慢两种迁移模式之间进行动态可逆转换,进而调节细胞速度和方向,以对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反应。

烃是有机化合物的母体,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石油化学工业经常涉及到从大量混合物中分离出各类碳氢化合物,但在此过程中,常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因此一直以来,化学家致力于开发高效节能的碳氢化合物分离方法。近日,东北大学周炯教授课题组综述了近年来各种基于超分子主体的NACs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该领域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周迪教授团队开发制作出一种“近零能量损耗的无铅高温陶瓷电容器”,这种多组元设计将成为开发下一代高性能储能应用RFEs的可行范例。

弯曲声束、瞬间制造破坏性的声场、声场隐身……在科幻电影里拥有类似超能力的角色让人觉得特别超现实。但如今,穿上一些特殊材料制作的可穿戴设备后,谁都能变成操控声音的“魔法师”,不信你就往下看。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智能高分子”团队吴宥伸副教授和张彦峰教授,从机械互锁超分子原理中汲取灵感,提出了“分子阻塞”超分子机制,制作出一种“以柔克刚”的“分子阻塞”凝胶。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被称为我国的“人造太阳”, 随着“人造太阳”冉冉升起,“灵枢”系统也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计算机科学家、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因写出普利策奖获奖科普奇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而广受赞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75年,侯世达就发现了著名的“侯世达蝴蝶”的分形结构。而今,“侯世达蝴蝶” 翩跹而至,化身庄子之蝶,在量子计算领域迎来了属于它的回响。

人类情感是心智的一种表现。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因其对大脑认知加工、情绪感受的展现而被影迷津津乐道。但近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基于人工智能的一项研究颠覆了影片中的一些设定。提到芯片,多数人都会想到电脑、智能手机中含有大量晶体管的集成电路。但说起器官芯片,就令人困惑了:难道是像科幻小说里写的那种嵌在人体内的硅基芯片?

近期,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与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合作,基于高品质因子的声学量子体系,实现了微波态按需存储以及读取,刷新光力相干存储时间纪录。侯高垒教授团队等利用自主发展的质谱—光谱联用实验技术,发现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可潜在贡献于星际未证认红外发射谱带和弥散星际谱带,并将7种富勒烯物种的振动频率汇编为VibFullerene数据集。

提起铁电材料你会想到什么?含铁且导电的材料?别望文生义啦,铁电材料指的是具有铁电效应的一类材料。国防、航天、信息、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需要铁电材料柔韧、富有弹性,这对于刚性且脆性的常规铁电材料来说构成极大挑战。一直以来,空间中到底有多少维度是科学家持久关注的问题。数学童话、科幻小说《平面国》围绕着一个二维世界展开故事,讲述者“我”是二维世界数学家——“正方形”。他口述回忆了自己接触一维、三维的神奇的维度跨越经历和见闻。一些科学家像书中的“正方形”一样,通过不懈探索,拥有了操纵材料穿越维度的超脱视角和“魔法”。

软物质和生命物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前沿方向。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得到了软物质与生命物质应力松弛的统一性表述,为探究一系列生命物质的力学特性与生理病理的关联提供实验框架与理论模型。近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用“中国智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也标志着“中国天眼”步入智能机器人运维时代。有哪些机器人在大显身手,为FAST不断擦亮眼眸呢?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