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动态提取并按领域维度、期刊级别、创新载体、学者信息、时间梯度等多维度权重,经人工智能计算分析,形成推荐榜单,每日更新。
脉冲功率电容器在电子器件、汽车、航天器、电磁弹射器等装备中作为关键基础元器件获得广泛应用。较之电池电容器,电介质电容器具备超高功率密度、超快充放电速率、低成本等优势,而偶极玻璃态聚合物因其优异的储能密度、极低的能量损耗有望成为其理想材料。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张志成团队有效解决了玻璃态聚合物优异储能与加工性能长期存在的这对矛盾。
众所周知,语言大模型通过学习大量文本数据,掌握理解和识别语言的能力,引领了新一轮革命。多源动态提取并按领域维度、期刊级别、创新载体、学者信息、时间梯度等多维度权重,经人工智能计算分析,形成推荐榜单,每日更新。
2024年6月2日至3日注定成为人类探索月球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5月3日发射入轨以来,嫦娥六号探测器经历了约30天的奔月之旅,终于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并成功“挖宝”。月背着陆时间短、难度大、风险高。一起来看看有嫦娥六号 “举重若轻”落月的背后,哪些硬核科技在有力支撑吧。
近日,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该成果刊登在5月30日《自然》杂志封面。这是该团队继异构融合类脑计算“天机芯”后,第二次登上《自然》杂志封面,标志着我国在类脑计算和类脑感知两个重要方向上均取得基础性突破。
其通过虚拟模型和3D打印实物模型配合,并在力反馈手柄上增加延长杆,可提供高逼真度的、手眼一致的内镜模拟探查交互体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葛健带领国际团队,运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法,对国际斯隆巡天三期释放的类星体光谱数据进行搜寻和数据分析, “挖”出了重要信息。原文链接:https://photonix.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3074-024-00127-6(作者 李潇潇)。
被誉为“太空预言家”的亚瑟·克拉克曾在《遥远的地球之歌》一书中预见了量子引擎的出现。针对原肠胚前-后、背-腹、左-右体轴关键信号通路进行解析,他们发现,中胚层很有可能在尚未迁出原条时就已发生了细胞命运决定,并且,在该时期人类胚胎尾部很可能存在一个和中部脊索类似的组织中心。
从日常生活中雨滴在雨伞上的顺滑滚落,到工业生产中钢铁淬火工艺的精确控制,润湿性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溴基液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在分布式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向电极表面引入溴固态络合剂的策略,基于强的可逆固态络合效应,可实现抑制电池自放电的同时增强溴电对的反应活性。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1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