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触觉系统中,传感器要摸到东西才能知道温度,不能提前“猜”到物体的冷热。因此,研发具备无需直接接触即可感知温度的先进触觉传感技术,在机器人交互感知领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在该方向做出了突破。
近日,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带领团队开发了一例有机小分子铁电体。团队将PVDF的结构单元从上千减少到了3,实现了小分子压电性能四倍的提升,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一发现使得可植入式压电材料的压电性能达到新的高度。
人类的大脑皮质拥有160亿神经元,而猩猩只有80亿神经元,非洲大象有56亿神经元,猕猴有17亿神经元,小鼠有1400万神经元。研究团队发现,种系演化过程中,由于FGF-ERK通路在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中随着进化越来越强,哺乳动物大脑皮质的神经干细胞越来越多地表达BMP7基因。
植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很大程度体现在根系的向重力性上,即我们常说的“深深扎根”。东南大学课题组向植物“取经”,设计出能感知重力和加速度的仿生智能软体机器人。
近日,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课题组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吉林大学等单位联合,在火星大气涡旋过程研究和“天问三号”采样任务选址方面取得新进展。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能量,因此被视为生物体最重要的 “能量货币”。这种“能量货币”如何才能有效生产、回收、利用呢?中国科学院课题组最近想出了妙招。
视觉、听觉、嗅觉三大感官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近日,清华大学机械系科学家制造出具有仿生肺的电子鼻设备,通过模仿专业品酒师的嗅闻方法,创新性地给电子鼻引入多重重叠的嗅闻。
宇称-时间对称性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山东大学团队与外国团队合作提出新思路,为人工光子结构中的光功率输出控制提供了新方法,也为宇称-时间对称性在纳米光子学和集成光子学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近日,全球首颗零知识证明SOC芯片一次流片成功。该项目最重要的技术基础源自于清华大学姚期智院士领衔攻关的科研项目,其背后展现出的可持续成长性也成为创业孵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宏伟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烯“三明治”结构的冷冻电镜生物样品制备方法,用以高分辨冷冻电镜重构。另一种与石墨烯重要性相匹敌、近年来频频“刷屏”的明星材料是水凝胶。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作为光纤、4D打印材料之外,此次水凝胶又“斜杠”到了生物医学的止血应用上。
“偕老同穴”以其美好寓意的名字成为婚庆“吉祥物”,作为一种生活在深海的海绵动物,有着独特的生理结构。最近,科学家基于它开发出一种天然衍生的柔性生物陶瓷支架,有望用作颅骨、眶骨等骨组织的修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