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被称为我国的“人造太阳”, 随着“人造太阳”冉冉升起,“灵枢”系统也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计算机科学家、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因写出普利策奖获奖科普奇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而广受赞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75年,侯世达就发现了著名的“侯世达蝴蝶”的分形结构。而今,“侯世达蝴蝶” 翩跹而至,化身庄子之蝶,在量子计算领域迎来了属于它的回响。
人类情感是心智的一种表现。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因其对大脑认知加工、情绪感受的展现而被影迷津津乐道。但近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基于人工智能的一项研究颠覆了影片中的一些设定。提到芯片,多数人都会想到电脑、智能手机中含有大量晶体管的集成电路。但说起器官芯片,就令人困惑了:难道是像科幻小说里写的那种嵌在人体内的硅基芯片?
近期,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与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合作,基于高品质因子的声学量子体系,实现了微波态按需存储以及读取,刷新光力相干存储时间纪录。侯高垒教授团队等利用自主发展的质谱—光谱联用实验技术,发现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可潜在贡献于星际未证认红外发射谱带和弥散星际谱带,并将7种富勒烯物种的振动频率汇编为VibFullerene数据集。
提起铁电材料你会想到什么?含铁且导电的材料?别望文生义啦,铁电材料指的是具有铁电效应的一类材料。国防、航天、信息、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需要铁电材料柔韧、富有弹性,这对于刚性且脆性的常规铁电材料来说构成极大挑战。一直以来,空间中到底有多少维度是科学家持久关注的问题。数学童话、科幻小说《平面国》围绕着一个二维世界展开故事,讲述者“我”是二维世界数学家——“正方形”。他口述回忆了自己接触一维、三维的神奇的维度跨越经历和见闻。一些科学家像书中的“正方形”一样,通过不懈探索,拥有了操纵材料穿越维度的超脱视角和“魔法”。
软物质和生命物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前沿方向。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得到了软物质与生命物质应力松弛的统一性表述,为探究一系列生命物质的力学特性与生理病理的关联提供实验框架与理论模型。近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用“中国智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也标志着“中国天眼”步入智能机器人运维时代。有哪些机器人在大显身手,为FAST不断擦亮眼眸呢?一起来看看吧。
无机材料与生物界面往往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课题组与芝加哥大学田博之课题组由此获得启迪,创造出一种新型“人工光细胞”构建方法。儒勒·凡尔纳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教授对尼摩船长说的一段话道出了那时人们对于钠电池的期待。而今,这种期待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走进现实。
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在它们的交界面就形成空间电荷区称为PN结。刘慈欣所著《三体》一书中,有关于质子上雕刻电路的有趣设定,包含了一段关于PN结的描述。回应当下现实,如何构筑二维原子晶体PN结,则对于发展基于二维晶体的电子器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最近,科学家就为未来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案。
机器人“长”昆虫触角,除了外表“萌萌哒”之外,性能上有啥优势?在你眼中,水是什么形状?有什么样的面孔?狂野波涛?平静湖面?坚韧?自由?柔情?科学家告诉你,水可以是饼状的。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人们开发了一系列肿瘤治疗方法。具体的最优协同治疗策略为:首先进行10分钟高强度光热疗以消除较大的肿瘤,接着进行持续数小时的中等强度化学动力学治疗以消除中等大小的肿瘤,最后通过低强度但持续超过48小时的协同双药化疗清除较小的残余肿瘤并抑制复发。针对高熵碳化物陶瓷制备困难的问题,研究人员以石墨作为碳源,采用氧化物碳热还原法,结合高能球磨及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高致密的单相高熵陶瓷块体材料,材料结晶性好、纯度高、成分均匀、抗磨损性能优异。经人工智能计算分析,形成推荐榜单,每日更新。
伴随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步入“后摩尔时代”,电子芯片的发展趋近物理极限。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卿光焱研究员团队基于内毒素清除的血液净化策略,针对脓毒症临床治疗,开发了一种超精准内毒素分离材料。具体来看,团队以大肠杆菌内毒素为模型,通过噬菌体表面展示迭代亲和筛选和内毒素解毒活性筛选,发现了一种对靶标内毒素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和高解毒活性的内毒素亲和肽。经人工智能计算分析,形成推荐榜单,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