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和辽阳市中心医院三位外科专家相隔700公里,先后远程操纵手术室内的机械臂系统,完成了一例特殊的肾癌根治术,标志着我国腹腔镜机器人技术在手术领域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发现激光驱动的相干声子能有效加速极化子的传输……
极性反转在有机合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房新强课题组在不使用额外还原剂的情况下,首次实现了廉价金属铜催化的联硼酸酯促进的炔丙基碳酸酯的极性反转。生活、感情、工作、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困扰,有时让人免不了念叨一句“我emo了”,科学家一项关于“第二大脑”的研究或许能给你一个新的维度去审视和理解这一精神状态。
基于中科院、工程院、医科院、农科院、985高校及新型研发机构等近200家科研院所、单位发布的研究成果,多源动态提取并按领域维度、期刊级别、创新载体、学者信息、时间梯度等多维度权重,经人工智能计算分析,形成推荐榜单,每日更新。
早在1966 年,一部科幻电影《奇幻之旅》大胆构想了一艘小型潜艇在血液中行进,执行清除科学家大脑中血凝块的任务。事实证明,这并非是天方夜谭,这种可爱迷你的“显眼包”医生真的诞生了。
近年来,环状RNA从寂寂无名的路人摇身一变成了医学界的明星。近日,清华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开发了一种核糖体的工程改造技术,成功构建了具有逻辑门运算能力和细胞分类功能的环状RNA。最近,科幻剧集《万神殿》热播。该剧的核心理念是上载智能(UI),无论是UI还是AI,都关乎人类主体精神这一敏感领域。另一向度的尝试,就是让AI无限趋近人脑功能。北京大学科研团队近期的工作就体现了这种努力,他们给出理论最优的精细神经元仿真算法,使得生物神经网络高精度仿真效率获得了数量级提升。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电荷转移配合物热电半导体新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突破,这项研究源于研究团队中李小磊助理教授九年前在湘潭大学读硕士时的意外发现。地外居留舱设施微生物防控技术试验项目——培养芯片,随“神舟十六号”一起“回家”。一起来看看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张莹课题组在这个项目上开展了哪些相关研究吧。
指令集作为软件与硬件之间沟通的桥梁,是芯片产业的基础。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应用场景正从智慧物联网向手机、服务器等领域快速拓展。近日,山东大学智能创新研究院、软件学院双聘教授戴鸿君带领基础软件团队让RISC-V架构快速融入服务器产业化领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田永鸿教授团队构建并开源的脉冲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框架SpikingJelly(中文名:惊蜇)因其简单易上手、训练加速快而获得广大研究者欢迎。
当雨滴落在植物的叶片上,可以观察到雨滴形成个一个圆滚滚、透明的水珠却不铺陈开来浸润叶片,而且只要稍倾斜叶片,水珠还会快速滚离。用科学话语转述一下,这种自洁叶面现象其实是超疏水表面形成的“荷叶效应”。近期一篇论文为超疏水表面的广泛商业化和实际应用画出“路线图”。建立一个全面覆盖致人类传染病病原体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数据库并整合流行病学数据的知识库,将对各类疫情的全球监测及预警具有重要价值。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开发的“全球病原微生物数据库”发布论文,介绍了人类病原体综合基因组参考数据库、数据库一系列病原微生物研究分析工具和应用实例。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获得了蓬勃发展,为破解人类面临的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挑战提供全新解决途径。该领域,AI在提取复杂模式、生成复杂对象方面具备潜力,而人类专家则更擅长在小样本中识别明确模式。近期,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汪小我团队提出了一种将上述二者“强强联合”的设计方法DeepSEED。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迈入数字化传播时代,个性化算法推荐逐渐成为主流技术手段,用户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模式,都构成了算法分析用户偏好的数据,“信息茧房”问题日益严重。对此,清华大学电子系与公管学院跨学科合作,首次揭示了信息媒体上信息茧房涌现的内在机理与相变边界,为理解当下智能社会中人-智交互复杂社会系统提供了全新思路。
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指对一个单细胞同时检测多个组学层面的测序技术。近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汤富酬课题组首次报道了名为scNanoCOOL-seq的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这项技术能对一个单细胞同时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DNA甲基化组、染色质可及性以及转录组测序分析。超大质量黑洞是宇宙中最具破坏性且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它们引力巨大,通过吸积盘“吃进”大量物质,也将物质以接近光速的超高速度 “吐出”到数千光年以外。然而,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和喷流之间的能量传输机制是怎样的?由45个机构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基于全球超过20个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终于解开了超大质量黑洞这个宇宙头号大饕餮“进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