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科技部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期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专项部署工作,紧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关键问题,围绕药物研发、基因研究、生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科研需求展开,布局“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前沿科技研发体系。
从帮助个别行业解决痛点与提升效率,到推动AI(人工智能)“智力”如电力一般大规模流向社会经济各领域,新一轮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正在全球范围内酝酿发酵。数据显示,北京拥有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总量的近三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开启,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围绕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话题答疑解惑。这是王志刚自2018年以来第五次走上“部长通道”,他还分享了近期热门的ChatGPT如何带动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陈家昌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4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科技部将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增长引擎,继续给予大力支持。陈家昌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技术,日益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量。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人机对话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ChatGPT最近形成了一种现象级的应用,表现出很高的人机交互水平,表现出自然语言的大模型已经具备了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些特征,在众多行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火爆全球的ChatGPT让大模型技术进入更多人视野,国内大模型厂商的实力能否支撑起类ChatGPT应用?随着数字化转型需求增长, AI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IDC预测, 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11亿美元,人工智能进入大规模落地应用关键期,但是,如何解决已开始显露的开发门槛高、应用场景复杂多样、对场景标注数据依赖等问题?《白皮书》指出,以大模型为生态基座的产业链将成为智能化升级中可大规模复用的基础设施,中国大模型厂商在模型布局方面较为完善,接下来应进一步围绕行业赋能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探索,不断夯实基于大模型的产品建设,推动大模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落地。
与会专家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充分表明人类本身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以及掌握科技创新相关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将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引导其规范发展。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指出,推进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要继续促进人工智能科技伦理治理方面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规则,兼顾行业创新的同时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加快推动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归集高质量基础训练数据集、谋划国家级数据训练基地……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近日发布《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面对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监管政策、伦理规范等方面提出的挑战,本市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营造稳定包容的监管环境,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科研等非面向公众服务领域实现向上向善应用,并做好对拟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安全评估。不久前,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相关工作举措已在市区两级支持下推出。
智慧城市建设是优化城市管理,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治理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和抓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邬伦认为,新一代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融合人工智能、社会感知、物联感知等方法,创新时空智能耦合与城市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时空智能体,实现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面向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需求和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任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新长科研团队系统研制了融合智能感知、智能融合、智能认知、智能决策、智能服务等的城市时空智能化信息平台。”张新长表示,城市时空智能化信息平台或能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提供基础性支撑。
轮式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配电房内巡查电力设备运行情况。周敬余口中所说的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铜仁供电局投放的新一代5G智能机器人,搭载了28个高精度传感器和4组高清摄像头,具备视觉识别、图像算法识别、红外测温等功能,可代替人工完成“自动巡检+智能分析+风险等级+处置方案”一体化作业。”铜仁供电局生产技术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智能机器人具有技术稳定、简便易用、功能丰富等特性,铜仁供电局不断探索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有效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了供电可靠性,用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用户满意度提升。在助力精准研判优化错峰用电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让企业合理优化用电时间、科学用能,创造更多收益。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大模型展现了强大的自然语义处理能力,再次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热潮。以人工智能解析生物医学大数据记者:很多人在健康出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会这样”,以后人工智能可以解答这样的问题吗?陈润生:想要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涉及到人工智能界的两个提法: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记者:网上有人调侃,能写论文的人工智能却无法解释清楚“驴肉火烧”“鱼香肉丝”,而生物医学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的要求更高,您认为如何让人工智能具有更严谨的运行能力?因此,我们可以从研究脑发育中获得启发,进而形成一个更完善的基础理论框架,获得适用的模型,使人工智能走向强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