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凌晨,百度、百川智能相继宣布人工智能大模型文心一言、百川大模型面向公众开放,这也是我国首批通过备案向大众开放服务的大语言模型。成立仅4个月,百川智能便相继发布了3款通用大语言模型,其中包括国内首款开源可免费商用70亿参数量大语言模型Baichuan-7B、参数量530亿的大语言模型Baichuan-53B等。除百度、百川智能外,字节跳动、商汤、紫东太初、智谱华章等企业和机构的大模型也进入首批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名单,可正式上线向公众提供服务。
使用该设备在城市街道中导航。美国莱斯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织物的可穿戴设备,可用加压空气“敲击”用户的手腕,无声地帮助他们导航到目的地。视觉和听觉提示(如仪表板上的闪灯或新文本消息)可有效地传输信息。莱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轻便舒适的可穿戴设备,该设备由纺织材料制成,可戴在用户的手臂上。令研究人员印象深刻的是,用户能够很轻易实现在休斯敦的街道上导航,在接收和解释导航触觉线索方面具有100%的准确性。在另一项导航测试中,参与者再次完全准确地理解了提示,这次的场景是在铺砌砖块、混凝土的人行道和碎石路上骑行电动滑板车。
无人机竞速。《自然》3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名为Swift的人工智能(AI)系统,该系统驾驶无人机的能力可在真实世界中一对一冠军赛里战胜人类对手。每位飞行员通过机载摄像机的视频直播从无人机的视角观察周围环境。自动驾驶无人机要达到职业飞行员的水准很难,因为机器人需要在其物理限制下飞行,同时只能根据机载传感器估算其速度和方位。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自动驾驶系统,能以人类世界冠军的水准进行物理世界的竞赛。在同时发表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科学家评论称,该系统必须能应对外部干扰,如风、光照条件变化、定义不太清晰的各种障碍、其他竞速无人机等等——所有这些都对现有的AI技术构成很大挑战。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拥有庞大的实体产业基础,并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有着更庞大、更迫切、更具价值的实际需求,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实践空间。作为我国首份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性监管文件, 《办法》以“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为目标,明确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比如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草案,采用风险区分规制路径,根据风险级别,分为不可接受风险人工智能、高风险人工智能、低风险人工智能,以及最小风险人工智能,并分别设置相关主体的法律义务。
国家能源集团供图8月25日, ,该集团龙源电力工程技术公司上线国内首个风电机组功率曲线图像识别AI模型,率先实现风电机组功率曲线特性分析筛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填补了行业空白。风电机组功率曲线是考核风电机组性能、评估机组发电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功率曲线异常不仅会导致电量损失,也会降低设备发电效率、缩短部件运行周期。该技术首次实现了图像识别技术在风机功率曲线筛查分析领域的应用,完成分析结果的自动化展示,有效提升了问题机组的定位速度与故障分析效率,为提高设备发电性能、推进场站智能化运维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在浙江金华浦江县靓松家庭农场葡萄园里,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的一名软件工程师正在调试、操作智慧葡萄采摘机器人。目前,智慧葡萄采摘机器人已在浦江县靓松、圣炫、大潘等3个农场试用。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先进的人工智能(AI)模型,能利用患者的胸部X射线影像准确估计其实际年龄。在最新研究中,大阪公立大学研究团队首先创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AI模型,用于查看健康人的胸透影像来估计其年龄。然后,他们将该模型应用于已知疾病患者的胸透影像,以分析AI估计的年龄与每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在2008—2021年间,研究团队共从36051名接受体检的健康人中收集了67099张胸透照片。结果显示, AI估计年龄与患者实际年龄之间的差异与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呈正相关。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很多科研团队和公司正在利用AI应对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的科学挑战:从破译蛋白质的秘密,到研制出新药,再到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实现可商用的核聚变发电等。有些氨基酸和其他氨基酸相互吸引、相互作用,有些氨基酸则具有疏水性,而且氨基酸链形成了复杂的形状,令人难以精准确定,研究人员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解决一个折叠结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李·马吉茨说, AI可能是核聚变发电“梦想照进现实”的转折点。
今年以来,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热度高涨,大模型“浪潮”此起彼伏。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张卓表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来说,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需要两者并重,从《办法》可以看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贯穿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的标注、模型预训练、模型训练、提供服务等各个环节,避免了监管盲区导致的安全风险。”平安证券一位分析师认为,在政策与技术的共振下,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记者8月11日从华北电力大学获悉,由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该校等单位研发的输电线路红外缺陷智能识别系统,近日在我国主要超特高压线路运维方面实现产业化应用。而利用新研发的输电线路红外缺陷智能识别系统,仅需一键上传巡检红外视频就能快速抽帧并智能识别发热缺陷,可辅助线路运维单位及时消除线路跳闸停电的隐患。“此次,技术攻关团队结合业务场景,采用‘最小化标注+阶梯式学习+干扰点屏蔽’的技术路线,实现了红外缺陷隐患的智能识别,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以240基杆塔的红外视频为例,传统人工数据复核需要5个小时,现在采用该系统,从上传视频到完成分析只需要2个小时,且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