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先后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论文。他们首次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直接预测植物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累积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量,解决了传统线性模型无法模拟农药被植物吸收的非线性关系,并揭示了影响植物累积农药的关键化学分子结构,为农产品在产地环境化学污染的预测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准确预测植物吸收和累积农业污染...
无人化数字化精准化稻麦耕种装备技术推广现场(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摄)
位于太湖西山岛上的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缥缈村,是扬州大学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苏州太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产学研推先进农业装备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2021年12月29日,记者来到此地,这里正在召开江苏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无人化数字化精准化稻麦耕种装备技术推广现场会。记者见到,一台260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配套3.5米幅宽九工序耕播机,利用...
不同品种的中国李
精英作物有望应用于宇宙飞船和星际移民(效果图)
两种水稻苗期表型
引入根际竞争型有益菌,可有效压制土传病原菌及其“帮手”(艺术图)
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中国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迈进。
这一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的贡献居功至伟,新技术、新方法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支撑、增添后劲。为此,我们梳理这一年本报采访报道过的农业科...
在近日发表于《自然—食品》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一项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它可以帮助种植者在考虑天气和土壤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在作物上使用化肥的最佳时间和用量。这将解决过度施肥造成的成本过高问题,以及释放一氧化二氮带来的环境破坏。
在过去50年里,氮肥的使用增加了600%。迄今为止,过度施肥已导致全球12%的可耕地无法使用。然而,作物种植者很难精确地调整自己的肥料施用量——太多,有破坏环境和浪费金钱的风...
“别人问我,你是不是给老天爷打电话了,俩小时你说下雨就下雨。”说起精准气象对当地农业的作用,浙江省瑞安市滨海区农民叶国友淳朴的讲述中不失风趣。
紫色、金色花椰菜品种
瑞安花椰菜基地
正值秋播时节,叶国友一大早就来到田间忙碌。去年花椰菜卖得好,今年他又扩大了种植面积,从70亩增加到120亩。农业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来到田间地头,让这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智农系统帮农民种地
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花椰菜在...
“只要给奶牛戴上这个面罩,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奶牛的血氧饱和度,判断是否发生高原反应,并根据个体需要调节吸氧。”近日,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款动物智能穿戴设备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与西藏自治区科研院所和企业一起,为攻克西藏奶牛高原病共同研发的重要成果。
十余年来,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科技援藏,解决了奶牛抗高原病世界性难题,并且研...
当无人机在三亚的晴空缓缓升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南繁育种基地中控室的大屏上,基地的概貌和株高、叶面积指数、冠层温度、叶绿素含量等育种专家关心的表型数据逐渐清晰起来。
这是该基地无人机遥感田间育种表型观测系统工作时的场景。为解决南繁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足、基础数据缺失、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海南省投建了南繁硅谷综合服务平台,有了新一代农业传感技术“加持”,南繁育种基地立刻“耳聪目明”起来。
传感技...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从天津市农科院获悉,为加快选育高产优质天津小站稻品种,天津市农科院建成了京津冀规模最大的智能化水稻育种温室基地。基地总面积4400多平方米,可全天候工作,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并自动模拟不同地区稻田的自然状态。
天津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化水稻育种温室基地围绕遗传育种目标,从水稻的群体水平、个体水平、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为遗传育种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途径、新材料,同时还...
夏末秋初,平谷区峪口镇的“未来果园”首次挂果。别看这片果园面积不大,科技含量可不低,开沟、除草、打药、采收全程机械化,还拥有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华为、大疆等科技力量的“加持”。种桃,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事,而是破解桃农老龄化,智慧种桃的“新农事”。
“未来果园”位于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西侧,占地面积60亩。走进果园,一眼就能发现不同之处:桃树行距较宽,为4米,这是为了方便大型机械穿行;但株距偏窄,为1.5米,...
基因组包括两类遗传信息——DNA序列遗传信息及表观遗传学信息。后者涉及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去应用遗传学信息,是作物农艺性状多样性的基础。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成为生命科学热点领域,检测技术和高通量测序的发展推动了作物表观组学的研究。然而,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仍有大量表观修饰位点没有得到发掘和研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谷晓峰课题组、田健课题组和普莉课题组在《新植物学家》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