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请选择主题皮肤
科技蓝
点击预览
繁荣红
点击预览
丰收金
点击预览
生命绿
点击预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创服务 > 会客厅 > 发布会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

直播已结束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11月24日上午10点,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将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都之窗网站将全程进行视频直播,敬请广大网友到时收看。

  •     主持人

    田伟: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为了做好相关政策发布和解读,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强先生;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林剑华先生;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书记杨仁全先生;怀柔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明达先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力女士,对我们的《规划》进行发布和解读,并回答各位新闻媒体关注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许强主任介绍《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总体情况。

  •     嘉宾

    许强: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同大家见面。首先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全面部署“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现在我向大家介绍有关内容。
      一、关于形势和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科技创新正在进入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与产业融合明显加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
      今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辞,对北京科技创新和中关村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明确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前不久胜利召开的六中全会进一步发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员号召。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的目标。北京要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
      2014年以来,北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经开启。
      二、《规划》强调“四个着力”和“四个坚持”
      《规划》提出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强调“四个着力”,即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突出“四个坚持”原则:即坚持使命引领、自立自强。始终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集智攻关、协同突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跨学科、跨领域深度协同攻关。协调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整体优势。坚持先行先试、服务为本。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大胆试、大胆闯,下大力气破除制约障碍,围绕人才第一资源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发展的需求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五子”联动、一体推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子”地位,加强与“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形成正向叠加效应。
      三、《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愿景
      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这个水平也是我们在全球排在前列的水平。力争在核心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和引领性原创发现。
      “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
      “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新成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国际化配置资源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国际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强。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进一步破除。
      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
      四、《规划》围绕“三大核心板块”部署实施重大任务
      第一,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战略科技力量,充分体现“北京担当”。
      一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在京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二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在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着力实现“四个占先、四个突破”;同时布局了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重点领域研发任务;此外,为适应科研范式变革趋势加快建设公共技术平台。
      第二,围绕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聚焦产业新动能培育和全域应用场景构建,更好体现“首都特色”。
      一是“聚焦‘三链’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产业领先发展;支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先进智造”产业创新发展;前站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科技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二是“构建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支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强化碳减排碳中和科技创新;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实施科技冬奥专项计划。
      第三,围绕国际化特点和需求,聚焦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以及开放创新生态营造,体现“高水平改革开放”。
      一是“优化提升重点区域创新格局,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围绕“中关村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怀柔科学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目标,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瞄准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目标,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对全国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二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增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度;加大青年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走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路子”。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探索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创新环境。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领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把中关村打造成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支撑作用;优化惠及创新主体的营商环境,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和作风、学风建设。
      此外,《规划》从组织、政策、条件及实施等方面加强保障。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工作框架下,建立《规划》协同推进机制、监测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规划》任务实施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抓好《规划》落实,广泛开展《规划》宣讲,健全央地、市区同心同向联动机制,确保“硬规划”“真落地”。
      以上就是我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规划的介绍,再次感谢社会各界朋友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     主持人

    田伟:谢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强先生的发布和详尽的解读。下面请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林剑华副主任介绍中关村科学城的相关情况。

  •     嘉宾

    林剑华: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海淀、对中关村科学城的关注和支持。中关村科学城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对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努力下好“五子棋”。按照蔡奇书记的要求,始终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前头,走在中关村先行先试最前头,走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最前头。当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和排头兵,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中关村科学城“十四五”的主要目标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达到11%以上,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在大信息等领域涌现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明显提高,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万家,上市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50%基础上保持年均增长8%以上,基本形成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南北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们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强化基础前沿布局。立足于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服务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建好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区块链先进算力平台等重大科技平台,加强对接服务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
      第二,引领产业高能级发展。瞄准“四个占先、四个突破”,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软件等优势领域的引领能力,抢占5G、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制高点,加紧布局空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探索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培育和发现机制,开展颠覆性技术识别、评价、自主研究,储备一批有可能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一代技术。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引领区。
      第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自然科学基金作用,优化创新型企业分类服务机制,帮助其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优化布局。吸引更多增强项目落地,形成领军企业集群,扩大产业带动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成为各个行业的隐形冠军,优化初创企业服务机制,培养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涌现更多独角兽、准独角兽。打造统一的科技投资平台,组建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投资基金,支持一批高精尖产业项目。
      第四,完善创新雨林生态系统。优化人才结构,增加投资人、技术经理人等科技服务人才比重,持续实施“海英”计划,高标准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放大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建设好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统筹发展空间,建好北区的同时,强化南部四季青、玉渊潭等区域的产业布局。建立市场淘汰和政府撬动淘汰机制,推进产业园区运营升级,进一步提升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等园区的产业集聚效能。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合作共建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任务。
      第五,深入推进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巩固中关村科学城制度创新高地优势,率先推进新一轮先行先试。深化开展两区建设,建好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同时在数据开放、数据交易、数字贸易、数字治理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制度改革成果,将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建设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开放合作和国际化的重要基地。办好中关村论坛,以开放创新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创新枢纽中的桥头堡作用。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田伟:谢谢林剑华副区长的介绍。下面请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杨仁全书记介绍未来科学城的相关情况。

  •     嘉宾

    杨仁全: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昌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加快“五子”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十三五”时期,未来科学城围绕“搞活”下功夫,规划范围拓展至170.6平方公里,上升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型主平台,纳入“两区”建设主阵地,挂牌建设国家实验室,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一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创新能级全面提升。国家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一批大国重器加油发力,面向全球广泛聚集高端人才、科研机构和核心要素;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中心等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在乙肝病毒致病机理、细胞焦亡、细胞凋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发现。
      二是聚焦“两谷一园”战略布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生命谷进入重大创新成果爆发期,相继产出抗肿瘤创新药、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等全球首发产品。能源谷入驻央企积极承担“卡脖子”技术,涌现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3300伏IGBT芯片和模块等自主创新成果。三一、福田康明斯成为北京仅有的2家全球“灯塔工厂”。创新驱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壮大,有力支撑了“十三五”末昌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入百亿元行列,国高新企业突破2000家,上市企业突破30家。
      三是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统筹推进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等63项创新政策落地。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主体封顶,新引入新生巢、飞镖加速器等国际创新平台,探索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的小米模式。做实“科学+城”,建好国际人才社区,保护好绿心,营造一流生态。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秉承“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初心使命,围绕落实“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聚焦“三个突出”,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全力支撑北京2025年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突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先进能源、数字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形成“核爆”效应。
      二是突出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作用,充分释放创新动能。生命谷实施生物技术赶超工程,加快布局基因编辑、脑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筛选药物制药等前沿技术;能源谷聚焦绿色能源、能源科技、能源互联网等新赛道,开展重大科学问题攻关,打造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高教园加快高校院系学科整建制迁入,支持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
      三是突出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快推动“三链”融合。发挥“三区”叠加优势,加快空间规划实施,储备万亩产业用地资源,持续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不断强化创新生态黏性,构建混合型多元主体融合创新格局,支撑北京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昌平和未来科学城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田伟:谢谢杨仁全副区长的介绍,下面请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明达先生介绍怀柔科学城的相关情况。

  •     嘉宾

    丁明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怀柔科学城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之一,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地。怀柔科学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规划》相关任务要求,正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怀柔科学城。
      第一个方面,向各位媒体朋友们报告一下近期工作进展。近期怀柔科学城建设全面加速,一是科技设施平台集群初步形成,已布局29的科技设施平台、9个土建完工,其中7个进入科研状态,20个在施的科技设施平台中9个今年年底前土建完工,11个计划明年上半年土建完工,明年进入到科研状态的科技设施平台总数将达到13个以上。“十四五”时期布局的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科教设施平台也在加快落地。二是怀柔国家实验室挂牌。一期科研办公楼改造完成,科研人员入住,二期加快规划建设。三是“聚人气、聚科研气”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创新主体加快集聚,中科院18家院所入住,纳米能源所整建制搬迁,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挂牌运行,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迁入,德勤大学签约落户提前办学正式开课。国科大怀柔科学城产业研究院、中科脑智创新产业研究院、创业黑马科创加速器落户怀柔。在怀工作生活的科研人员超过3000人。同时我们深化与国家部委和行业协会协作,加入国家自然基金委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我们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落户。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亚欧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全球创新经济论坛等都已经成功举办。怀柔科学城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第二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怀柔科学城“十四五”发展目标。今年我们编制完成了《“十四五”时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其中明确:到2025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效凸显,由建设为主向建设与运行并重的阶段转变。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创新生态体系逐步完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示范效应明显,承载能力全面增强,有力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第三方面,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十四五”要实施的具体措施。“突破”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将强化以物质为基础、以能源和生命为起步的科学方向,深化院士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营造开放共享、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聚力建设百年科学城。加快推进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的建设,面对战略必争和补短板领域预研和规划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一批符合定位的中科院研究机构整建制搬迁,支持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建设,打造城市客厅雁栖小镇、国际人才社区创新小镇、生命科学小镇等重要区域节点,为入住怀柔科学城的高校院所开展创新活动提供高质量服务。打造怀柔产业转化示范区,按照市里要求重点培育高端仪器装备与传感器产业,同时在能源材料、细胞与数字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支撑的使命担当,紧扣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坚持改革引领,为强化国家战略力量,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时间原因,介绍的内容有限,但是怀柔科学城发展的非常快,可以介绍的内容很多,百闻不如一见,在此我真诚地邀请各位媒体朋友们能够走进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同见证记录怀柔科学城的发展,现场感受百年科学城的勃勃生机。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田伟:下面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刘力副主任介绍经开区相关工作情况。

  •     嘉宾

    刘力: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开发区的关注和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相关任务要求,以“创新驱动、体系支撑、服务保障”为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国际高端科技要素资源,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下面,我简要把经开区参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情况向大家通报一下。
      “十三五”时期,经开区创新硕果累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6%,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了2045.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0%,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2%,连续四年保持第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28家,是“十二五”期末的2.8倍,国家级经开区排名自2016年起跃升全国第四,始终处在第一梯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重组蛋白库,拥有全球首张用于临床诊断的致聋基因检测芯片,一类新药“罗沙司他”成为首个中国本土孵化和获批的全球首创原研药。
      “十四五”时期,经开区将围绕“四区一阵地”的区域定位,充分发挥产业生态优势,努力实现七个“新”,切实支撑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紧扣“十四五”的目标经开区规划了“五个聚焦”:
      聚焦国家战略,增强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服务科技安全,积极推动通明湖信创园建设,支持设立信创投资基金和专业孵化器,依托北方先进工艺研究院,打造先进工艺研发和验证平台,实现国产装备的验证。开展北京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推动一批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开放。
      聚焦头部企业,加快构建创新体系。更好地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GE与清华工研院共建的“G2创·中心”优势,建设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圈。依托中芯国际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优势,推动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尖端科技项目落地,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高地。依托奔驰和百度,搭建升级版的高端汽车整车制造以及关键零部件供应体系,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支持新能源汽车集群发展。
      聚焦产学研用,完善创新转化链条。出台“科创20条”,专项10亿元带动经开区科创加速跑。依托北方华创,悦康药业等2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畅通核心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顶尖高校院所及重点产业资源建设产教融合基地,统筹人才、基地、项目,实现全球科技竞争赶超优势。
      聚焦开放共赢,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鼓励高水平的引进来,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外资研发机构、重大创新平台的入驻,加速一流创新要素集聚。鼓励高质量的走出去,支持集创北方、百普赛斯等优势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深入实施“亦麒麟”人才品牌工程,打造全域“类海外”生活环境,加快建设百万平米国际人才社区。
      聚焦“七有”“五性”,着力建设宜业宜居的绿色城区。建设场景之城,以“创新无处不在,处处皆为场景”的创新理念,深入实施“科技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建设惠民之城,持续做好基本无“大城市病”的标杆。补齐新扩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质供给节点。
      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经开区未来可期。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构建生机勃勃的创新型产业生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助力经开区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代表,成为首都开放创新的代表。
      我就汇报这些。

  •     主持人

    谢谢刘力副主任的介绍。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各位媒体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提问市科委许强主任,刚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中特别提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针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北京市有什么部署和考虑?谢谢。

  •     嘉宾

    许强:谢谢您的提问。正如你所说,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技和人才。经过“十三五”的发展北京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R&D占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3%,每万人发明专利达到了144件,我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300亿,其中70%辐射到全国其他的省市还有国外区域。我们在人工智能、超大规模训练模型、区块链等底层核心技术,在抗击新冠病毒疫苗、药物研发,超导量子芯片的攻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1.6%,连续四年蝉联自然杂志评选的世界科研城市的首位。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重,部署了“四个占先”和“四个突破”等前沿技术,还有关键核心技术。
      第一,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加速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益。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的发展,继续优化并争取更多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力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的建设,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相对集聚、协同联动、体系发展的格局,提高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水平,依托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持续支持布局新型研发机构,我们目前已经有量子、人工智能、脑科学、应用数学等8家新型研发机构,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在前沿技术领域谋划布局建设新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在京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积极构建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第二,在锻长板和补短板方面,前沿技术领域着力强化“四个占先”,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实现“四个突破”。“四个占先”,就是人工智能占先,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发,通过“智源学者计划”吸引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更多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加快构建自主底层技术构架。量子信息占先,支持开展量子计算前沿技术研发,关键器件核心技术和软件系统生态的构成。我们知道量子计算现在是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在相关时间保真度、比特数,这是硬件方面的一些指标。同时还有软件的部署,现在在新型研发机构量子院已经有一支200多人的团队在全力争先。促进在大数据搜索、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区块链占先,支持开展区块先前沿技术研发,打造算力和模型、软硬技术支撑的技术构架体系;生物技术占先,就是支持开展生物技术的前沿技术研发,包括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等。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也要突破关键技术。“四个突破”即集成电路产研一体突破,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研发;关键新材料突破,开展关键新材料技术攻关,加速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以及产品的研发进程;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突破,聚焦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还有高端仪器设备研发突破,支持形成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
      另外,北京还积极推动生物育种以及空天科技创新还有其他领域的布局。回答完毕,谢谢。

  •     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未来科学城工委书记杨仁全书记,未来科学城提出建设“两谷一园”,特别是这次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未来科学城的生物医药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未来科学城将对生命谷的建设形成何种促进作用,包括对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何种促进作用?谢谢。

  •     嘉宾

    杨仁全:感谢记者朋友对生命谷的关注。经过20多年发展积淀,生命园聚集了一批国家级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前沿创新企业,汇集了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生态,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园区之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昌平区政府组织了生命园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投身科技抗“疫”,卓成慧生等3家企业研发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百世诺、卡优迪等11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核酸检测资质,万泰生物鼻喷式新冠疫苗获批三期临床试验,丹序生物新冠中和抗体药物获批“同情用药”临床使用,为科技抗疫贡献了“北京力量”,探索了“昌平模式”。
      进入“十四五”,市委市政府赋予生命园新的定位,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我们将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精准卡位产业赛道,紧紧围绕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两大核心驱动力,聚焦AI医疗尖端赛道,占领前沿生物技术全赛道,巩固创新药械、精准医疗等成熟赛道,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突破和高精尖企业孵化,形成更具特色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二是持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园区三期开发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城区,以生命园为核心,以G6、G7高速为主轴,梯次布局一批产业示范、加速、转化基地,加快建设“生命谷”创新走廊。
      三是优化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平台、资本、服务、政策、环境、机制”六大要素,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促进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更好地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

  •     嘉宾

    杨仁全:感谢记者朋友对生命谷的关注。经过20多年发展积淀,生命园聚集了一批国家级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前沿创新企业,汇集了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生态,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园区之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昌平区政府组织了生命园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投身科技抗“疫”,卓成慧生等3家企业研发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百世诺、卡优迪等11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核酸检测资质,万泰生物鼻喷式新冠疫苗获批三期临床试验,丹序生物新冠中和抗体药物获批“同情用药”临床使用,为科技抗疫贡献了“北京力量”,探索了“昌平模式”。
      进入“十四五”,市委市政府赋予生命园新的定位,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我们将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精准卡位产业赛道,紧紧围绕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两大核心驱动力,聚焦AI医疗尖端赛道,占领前沿生物技术全赛道,巩固创新药械、精准医疗等成熟赛道,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突破和高精尖企业孵化,形成更具特色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二是持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园区三期开发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城区,以生命园为核心,以G6、G7高速为主轴,梯次布局一批产业示范、加速、转化基地,加快建设“生命谷”创新走廊。
      三是优化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平台、资本、服务、政策、环境、机制”六大要素,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促进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更好地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

  •     记者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提问海淀区的林剑华副区长。海淀区是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也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在高水平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方面,原始创新方面,比如在前沿布局、人才先行先试,海淀区有什么具体举措?谢谢。

  •     嘉宾

    林剑华: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原始创新方面,简单说就是要抓好政策、人才、项目的工作。
      一是强化先行先试的作用。要积极争取并落实好新一轮的先行先试,形成政策创新的高地,解决创新主体的痛点,巩固“试验田”的地位,发挥“三区”政策叠加优势,不断提升创新能级,也为国家试政策,帮助企业在立足本土发展同时拓展海外市场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比如要探索开展好跨境数据流通等特定领域规则的制定。
      二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目前在海淀区工作生活的两院院士达到659人,这次新当选的两院院士有39人,占北京地区的73.58%。我们要结合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积极引进培育全球顶尖科学家、战略科技人才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同时进一步丰富完善区域内人才结构。还要持续实施区域的“海英计划”升级版,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优良环境。
      三是提升在科技项目和产业项目上抓早、抓前沿的能力。围绕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好产业组织,发挥智元、微芯、量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驻区高校院所的优势。按照产业图谱强化产业组织,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医药健康、网络安全、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上持续向底层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力,培育更多兼具规模体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更大的引领优势。
      谢谢。

  •     记者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刘主任,智能制造技术布局,产业数字化是本轮各地区科技创新规划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规划中着墨较多的内容。下一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     嘉宾

    刘力:谢谢你的提问,这是非常好的问题,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这次科技创新规划里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开发区将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来释放数字红利。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一是要拓展丰富应用场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现在大家已经形成共识,靠场景拉动、靠需求拉动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之一。一方面开发区要做深场景,在已经做的全国网联云控自动驾驶示范区1.0版的基础上,我们要做深化的2.0版,比如要开放300个路口作为综合示范场景,在奔驰厂区以及南海子公园这些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开放智慧物流的场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拓展场景,不仅仅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未来要在社会治理、公共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开放更多的场景,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举两个项目的例子:在信创领域,要充分发挥通明湖信创园聚能赋能的作用,实现覆盖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信创上下游全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打造体系完备的产业生态。在新型显示领域,要鼓励以京东方、集创北方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
      三是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要以京东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为载体,依托供应链上的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京东云等资源,助推行业生态健康发展。
      谢谢。

  •     记者

    《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的丁明达主任,怀柔科学城提出要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十四五”期间咱们有什么具体举措?将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方面有哪些关键作用?谢谢。

  •     嘉宾

    丁明达:前段时间发布的GII世界创新指数,中国在科研基础设施方面是薄弱环节。“十四五”时期我们的具体举措也是按照这次发布的国际科创中心的规划制定的,核心是发挥科学设施集群效应。一是坚持建设与运行并重,高标准推进“十三五”装置平台建设,确保29个科技设施平台能够正式运行。同时要确保“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一些科技设施平台土建完工,部分进入科研状态。同时我们要实施并持续优化《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叉研究平台运行经费补助实施细则》,完善交叉合作研究的组织机制,发挥五大科学装置空间集聚功能互补,同时让它具备协同创新的条件优势。促使围绕大科学装置的战略方向,建设的这些交叉研发平台能够开展高水平研究,实现战略目标,有效地解决科学设施之间、研究院所之间研究孤岛问题。
      二是要坚持科研与转化同步,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设施平台开放共享机制,探索交叉研究平台市场化运行的新模型,鼓励向科研机构、科创企业开放。推动知识产权中心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同时要完善一些投融资方案,引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要用好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区域创新发展的联合基金,支持科技成果的转移成化。力争边建设边运行边科研边产出。对于战略科技力量的打造,刚才许强主任提到了,这些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在怀柔科学城有三个方面,怀柔国家实验室,这是起引领作用的,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里有很多大科学设施的集群,同时还有新型研发机构,刚才许主任提到的北京市8家新型研发机构怀柔有3家,所以要充分发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撑作用,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大服务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力度,加强聚集相关领域国际顶尖的科学家,组建稳定专职的研制工程和管理方面的人员队伍。聚焦重点科学方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提出基础前沿领域原创性的研究选题。探索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支持科学家勇闯无人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对接服务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科研成果、技术指标、运行计划、共享即时等信息,最大限度实现科学数据共享。
      怀柔科学城是“科学+城”,我们希望在“十四五”期间能够加大城的建设力度,吸引更多青年人、青年科研人才到怀柔科学城聚集,所以这方面也拜托北青报为我们多宣传。谢谢。

  •     主持人

    田伟: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记者:提问许强主任,刚才内容发布时几次提到科研范式变革,这也是此次《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请问“十四五”时期北京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具体部署?谢谢。

  •     嘉宾

    许强:谢谢你的提问,高新技术导报抓住了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创新范式在加速转变。我们的创新正在从传统的孵化器、加速器向着以数据为核心的平台、模型的驱动转变,人工智能新技术为我们疫苗的研发、新药研制都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极大的加快了创新速度。过去一个新药研发要十年十个亿,疫苗也要三年到四年的时间,但这次面对疫情,我们基本在10个月内疫苗就研制出来了,新药也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三期临床。数字技术正在促进科学技术、科学发现的加速,特别是大平台、大模型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主动适应科学范式变革。我们有一系列的新举措。
      第一,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培育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在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推进建设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研范式。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抓住公共技术平台法人和公益属性,形成社会资本与财政资金共同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新模式。发挥在新机制下运行管理的体制、绩效评价的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等新机制的创新,要引入项目经理人,加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公共技术平台、大模型、大数据中心,持续地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使公共技术平台成为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三,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功能型、开放式的共性技术平台。加快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车联网、生命科学这五大重点领域的新型重大基础平台的建设,像集成电路,在亦庄的“1+1”即大线出题小线答题,还有人工智能大的算力模型,还有区块链的“长安链”底层技术,以及“十四五”要构建的百万慢病队列系统,这些都是我们重大的基础平台,突出数据、算力、算法核心驱动,采取“自上而下”(市级层面主导)和“自下而上”(由各个区高校院所、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牵头布局),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加强在研发、验证、测试、试验、中试等环节的基础平台布局,不断贯通产学研的链条。目前我们会同市相关部门和各个区已经综合评估出 “40+10”公共技术平台,即:打造40个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通过赋予它新的机制,大力支持这些技术平台在创新驱动的作用。同时围绕前沿技术要构建10个新的公共技术平台,通过这些形成北京创新的底层技术、平台驱动力量。
      谢谢。

  •     主持人

    我们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许强主任和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发布会,向我们大家发布并解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情况,同时也感谢各位媒体记者对我们相关内容的采访和报道。下一步如果大家有采访需求可以跟我们联系,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