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各国纷纷加速完善政策环境,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推动价值链跃升与产业生态变革。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向规模化商业应用推广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完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各方协力推动解决。
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交流与合作,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跨界融合发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定于2024年6月18-20日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CICV 2024),邀请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地方代表、投资机构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和生态构建方面热点、难点话题展开深度交流。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各有关单位、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创新、高质量的技术、产品、服务或研究成果参与此次行业盛会!
日程概览
6月18日
开幕式暨全体大会
跨界融合
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发展与实践
闭门会1
推进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应用
主论坛
面向“人工智能+汽车”的泛在操作系统应用探索
国际边会
智能网联车辆的研发、测试与推广
国际边会
中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作发展论坛
X论坛
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软件工具链
6月19日
闭门会2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首脑(CTO)
闭门峰会
主论坛
拥抱人工智能
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生态
主论坛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
国际边会
面向量产车辆研发的车路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探索
专题论坛
多模态融合的自动驾驶环境感知技术与应用
专题论坛
智能网联车辆决策控制技术与应用
专题论坛
智能驾驶车辆决策控制一体化设计与应用
X论坛
自动驾驶大模型技术进展与挑战
X论坛
6G与未来交通
同期论坛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发展研讨会-创新发展,共建智能网联人才高地
同期论坛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智链创投新未来,共筑软硬融合新生态
6月20日
专题论坛
AI驱动的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
专题论坛
智能座舱人机交互与人机共驾创新技术
专题论坛
车路云一体化标准研究进展与协同
专题论坛
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创新实践
专题论坛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创新发展
专题论坛
智能化驱动下的底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专题论坛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前沿与探索实践
专题论坛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新技术与应用
专题论坛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新技术与应用
定制化论坛1
定制化论坛2
主办单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hina SAE)成立于1963 年,是由中国汽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法人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 常务理事;是亚太汽车工程年会(APAC)发起国之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国内外汽车行业、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认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目前下设51个分支/ 代表机构,并与各个省级汽车工程学会建立了业务指导关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是中国汽车工业传播新思想、交流新技术、宣传新观念的重要力量和增进国际汽车行业交流的重要桥梁。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共同发起筹建,成立于 2018 年 3 月 19 日,注册地址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 11 亿元。 23 家股东单位均为整车、零部件、信息通信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
2019年5月30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由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发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作用,担当产业发展核心智库、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创新生态协同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及相关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
清华大学在国内最早开展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迄今已有 92年的历史。1980 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正式成立,2019年,为应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带来的技术变革,清华大学正式成立车辆与运载学院,同时撤销汽车工程系建制。学院下设四个研究所,形成“一院四所”布局。“四所”分别为车辆动力与智慧能源研究所、车辆工程与智能安全研究所、智能车辆与智慧出行研究所和特种车辆与动力研究所。“四所”覆盖了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内燃动力、交通能源、汽车设计、汽车动力学、汽车安全、产业战略、智能汽车、车路协同、智慧信号、智能出行、特种车辆、特种动力、新型装备等学科方向。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同时拥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汽车工程科技和管理人才以及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截止到 2022年,共培养本科生5241名,硕士生1898名(含国际生189人),博士生3421名(含国际学生4人) , 已出站及在站博士后39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