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12月17日清晨,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岛涛声阵阵,莱特兄弟新研制的“飞行者一号”飞机蓄势待发。
那一天,弟弟奥维尔成为“飞行者一号”飞机的试飞员。他兴奋地爬上下机翼,身体俯卧,手中紧握木制操纵杆,做好飞行前的准备。
威尔伯开动发动机并手推飞机向前滑行,飞机在发动机动力的驱动下先是剧烈震动,几秒钟后便在自身动力的驱动下,从山丘缓缓滑下,达到一定速度后,飞机像小鸟一样飞上天空。
这次飞行距离仅有36米,却对人类飞行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兄弟俩顾不上庆祝,随即又进行了三次试飞,在第四次试飞时,威尔伯创造了飞行时间59秒、飞行距离260米的纪录,再次证明了“飞行者一号”飞机的可靠性。
与之前依靠风力的滑翔机不同,在“飞行者一号”飞机上,航空发动机、机械操纵装置、“翘曲”机翼等设备一应俱全,虽然外形原始,但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飞机的结构特征。
为了这从0到1的跨越,莱特兄弟及团队成员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当时,航空动力飞行是全新概念,市面上根本没有飞机发动机出售,也没有公司愿意冒险制造这种发动机。
莱特兄弟自行车店里的机械师查尔斯·泰勒,从汽车发动机上找到了研发灵感,经过数百个日夜的艰难攻关,他终于研发出一款质量轻、稳定性好的铝铸缸体发动机,为首飞提供了可靠动力。
有了可靠的发动机,飞行平衡难题又摆在莱特兄弟面前。而破解平衡难题的关键,是机翼的选择。
加装发动机后,飞机加上驾驶员总重量约360千克。而之前的滑翔机机翼,根本满足不了飞机的升力要求。在一次试飞过程中,飞机刚一起飞就因失去平衡坠落,险些机毁人亡。
“我愿做展翅高飞的雄鹰,而不做只会喋喋不休的鹦鹉。”经过多次失败后,莱特兄弟没有丝毫气馁。为了对比不同形状的机翼性能,找出最佳设计方案,莱特兄弟用一个40厘米长的老式淀粉箱子,做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简陋的“风洞”。在进行“风洞”试验时,箱子里面放置一个金属杆,通过鼓风机让气流穿过箱子,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翼面的升力进行比较。
随后,莱特兄弟尝试制作了200多种不同形状的机翼。经过多次试飞,他俩终于制造出升力较大的“翘曲”机翼,并研制出机械装置操控飞行系统,真正实现了可控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