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海定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胜团队,成功研制出微型紫外光谱仪,实现片上光谱成像。该光谱成像仪基于新型氮化镓基级联光电二极管架构,并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融合,实现了高精度光谱探测与高分辨率多光谱成像,其光谱响应速度达到超快纳秒级。日前,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团队从自然界水黾等水生昆虫身上获得灵感,利用新型薄膜,研制出两款能在“水上漂”的机器人原型装置。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29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在浙江省杭州市启动首台离心机主机。该设施将模拟出百倍、千倍于地球重力的“人造重力场”,使科研人员能在实验室中以很小的尺寸、极短的时间再现真实世界中的重大灾难、演化现象、极端环境等,为重大工程防灾减灾、深地深海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利用、新材料研制和地质过程等领域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29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保持稳定增长,投入强度较快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取得新突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带领团队,在锂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上取得突破,为开发兼顾续航与安全的固态锂电池提供技术支撑。
9月29日至30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在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举行。市人社局发布《北京市数字人才培育和发展方向前瞻性研究报告》、第二批数字人才培育典型案例、首届数字人才专项赛成果,为数字人才培育提供重要参考。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本市实现了每年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员1万人的目标。
长期以来,钢材强度提升往往牺牲塑性和韧性。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发现裂纹前端吸收位错机制,成功打破这一“此消彼长”的困局,为高性能钢铁材料开辟新路径。
如果两架多旋翼无人机交换有效载荷,需要采取“叠飞”的形式,即一架无人机先飞到另一架无人机上方,再交换工具。这是一套空中协同操作系统,由一架工具箱无人机和一架操作无人机组成。工具箱无人机能够携带多种不同类型的末端执行工具,而操作无人机,则是拥有可伸展机械臂的“操作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合肥国际应用超导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清华大学共同研制的全超导磁体,在9月26日夜间至27日凌晨的实验中成功产生35.1特斯拉的稳态强磁场。
9月27日,为期3天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海口开幕。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作主旨报告。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为大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