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正在孕育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
花300多元成本,就能制作一部科幻短片?过去需要一整支团队才能完成的视频制作,如今只需一张图、一句话。
记者8月21日获悉,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卫红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学者,成功研制出一种基于电活性聚合物的微型多功能软体机器人。这款软体机器人可在极寒环境中自主融冰巡检,于迷宫般的狭小空间内灵活穿行并协同作业。该成果显著提升了微型机器人在极端与受限环境下的作业能力,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科学》。
本月,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两大盛会在北京接连举办,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人形”未必是终极形态唱跳、走秀、弹琴、表演后空翻,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全方位PK的人形机器人成为绝对主角。5到10年后,能够承担家务、做饭、搀扶老人等复杂任务的通用机器人才会真正落地。
近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第21届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
继AI智能体从“能说”进化到“会做”后,8月20日,国产AI智能体又迈出重要一步——智谱发布AutoGLM2.0并全面上线,面向公众开放,人人可用,无需邀请码。
在AI技术的辅助下,影视作品的制作周期缩短、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在一个繁忙的火车站,监控摄像头正全方位追踪站台的情况,乘客流量、轨道占用、卫生状况……所有信息实时传输给中央人工智能(AI)系统。这个系统的任务是帮助调度列车,让它们安全准点进站。然而,一旦有人恶意干扰,比如用一束红色激光模拟列车尾灯,那么摄像头可能会误以为轨道上已有列车。久而久之,AI学会了把这种假象当作真实信号,并不断发出“轨道占用”的错误提示。最终,不仅列车调度被打乱,甚至还可能酿成安全事故。
8月14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
未来,大会将一如既往地恪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核心理念,携手各方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繁荣、开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