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奥兰多健康癌症中心科学家发现,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常见代谢疾病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推手”,那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血液系统中自然出现的突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临床调查杂志》。
公司凭借扎实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已连续通过2019年及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并先后荣获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等权威认证。
一项10月13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在衰老过程中,男性大脑更多区域减少的体积比女性更大。研究者认为,这意味着与年龄相关的大脑变化并不能解释为何女性更容易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用人类干细胞构建出“类血细胞”,这些三维胚胎样结构能够模拟人类早期发育的多个关键阶段,包括血液干细胞的生成。这种“类血细胞”的结构具备自组织能力,发育约两周后开始产生血液,在实验室中成功模拟了人类胎儿的血液发育过程。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报告》杂志。
人的皮肤和肠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一项新研究发现肿瘤内部也存在独特的细菌群落。这意味着在个性化抗癌治疗中不仅要考虑患者本身,还需关注其体内的微生物群落。
《自然》近日报道,未来25年,抗生素耐药性预计将导致全球3900万人死亡。而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发布的两份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寻找耐药性感染治疗方法的进程并未按计划推进。报告指出,全球抗生素药物研发正面临双重危机,一是研发中的药物数量稀缺,二是对抗耐药菌的方法缺乏创新性。
一群科学家近日揭开了现代医学最大威胁之一——超级细菌的崛起真相。
一项研究显示,人类皮肤细胞能产生可受精的卵子。
美国梅奥诊所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蛋白质KCTD10,能够像“守护者”一样,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效防止DNA损伤。这一突破性发现,为开发癌症新疗法提供新途径。
据10日发表在《细胞·报告医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团队开发出一种预防动物癌症的纳米疫苗,在预防小鼠黑色素瘤、胰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接种该疫苗的小鼠中,高达88%保持无肿瘤状态(具体比例因癌症类型而异),同时疫苗有效抑制了癌细胞扩散,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完全阻止了转移的发生。这一平台技术具有广泛适用性,可用于多种癌症类型的预防和治疗,未来有望用于癌症高风险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