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2024年度东城区“两区”建设工作要点》经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东城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
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4年5月21日
2024年东城区“两区”建设工作要点
为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立足区域实际,做强优势、补齐短板、彰显特色,为扩大开放积蓄更强大势能,特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工作目标
政策制度落地见效。抢抓《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出台重大战略机遇,争取更多首创性突破性政策先行先试。牢牢抓住制度创新主线,聚焦文化、金融、科技、医疗、专业服务等重点产业,加速政策落地,不断提升服务业开放发展能级。2024年,力争不少于1个制度创新案例被国家或市级复制推广。
重大项目加速集聚。精准发力、全力攻坚,引进一批首创性、引领性、标志性项目。2024年,力争实际利用外资达5亿美元,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占比保持九成左右水平;“两区”招商引资新增入库项目不低于210个,新增预计投入资金不低于300亿元,项目落地率不低于50%;新增入库外资项目数不低于25个,落地外资项目数不低于15个。
开放环境持续优化。加大服务业领域营商环境创新力度,探索通过小切口推动形成大突破,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应用场景。突出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东城样板。常态化开展政企交流活动,持续提高服务企业精准度,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
二、主要任务
(一)立柱架梁,深耕优势产业,提升集成创新竞争力
1.持续扩大文化领域开放改革。发挥文化服务出口基地的产业引领和集聚作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内容版权出口。支持数字电视国家实验室等重点项目,鼓励更多优秀文化企业“扬帆出海”。深化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线上文化金融产品超市”,办好中国文化金融峰会,构建文化金融品牌矩阵。推动落实打造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展示中心的若干措施。配合市文旅局,落实将外商投资设立演出场所、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审批权下放至区级的相关工作。
2.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支持企业用好扩大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范围及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额度管理相关政策。抢抓北交所“深改19条”重要机遇,支持北交所优化上市路径,推动优质企业在北交所首次公开发行(IPO)制度尽快落地。聚焦大资管领域,重点吸引证券类资管等机构落地,加速打造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深入推进“银巷”建设,持续打造“首善金融生态圈”,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质效。
3.优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生态。加强与中关村示范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联动,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开放发展行动方案。持续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在东城集聚发展。整合青龙胡同周边、金隅环贸中心E座、京投大厦等空间资源,加快“硅巷”建设。支持建设英特尔科技创新体验中心和金隅环贸科技孵化器。推动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推动京投快轨大厦科创孵化器项目建设。
4.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支持推动无疯牛病疫情禁令国家(地区)牛黄等牛源性中药材风险评估和检疫准入政策在驻区企业落地。用好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深化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中医药国际化服务平台,推进特色“杏巷”建设。创新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积极引进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项目,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
5.提升专业服务业国际影响力。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以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入驻为契机,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吸引法律、会计、商务等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国际仲裁和调解优质资源,助力建立国际商事仲裁人才库、涉外律师人才库,支持商事调解组织在东城高质量发展。
(二)辐射带动,强化园区承载,打造开放发展强引擎
6.持续推进重点园区(组团)发展提升专项行动。落实“三个一批四个一套”任务,加快实施《隆福寺园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动园区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服务体系、招商体系,实施主导产业提振行动,培育良好产业生态。
7.加速推进园区二期招商。推进项目引进,努力实现6月开街亮相、10月正式营业。全力吸引多元业态,构建文化+消费、文化+科技、文化+国际交往等融合场景,联动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资源,全力打造首都老城复兴典范和文化消费新地标。
8.持续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丰富体验内容,形成园区特色,营造宣传话题,提升品牌形象。联动外部资源,围绕项目二期发展计划及年度重点节日,组织举办自有IP主题活动,强化发展隆福品牌。
(三)积厚成势,加快要素协同,建设外资集聚新高地
9.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利用我对法、德等国家免签政策,为入境人员提供停居留便利,吸引更多境外人员来京商务、旅游、学习。依托北京国际版门户网站,扩大外资企业和外国人场景化集成服务高频需求应用场景,拓展外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范围、重点领域投资指引,为外资企业在京发展、项目落地等提供服务。
10.打造一流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快构建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优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和鼓励保险机构拓展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加强宣传,鼓励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保险业务。支持知识产权需求量高的园区、行业协会、商务楼宇申报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对重点产业和紫金服务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内容。
11.打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在外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工作中,强化内外资一致,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障各类企业平等适用各项政策。落实示范区2.0方案相关举措,构建公平透明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强化权益保护机制。健全完善外资企业信息共享、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落实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和“闭环式”诉求响应机制,实现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和诉求办理快速响应。
12.打造精准务实的招商引资环境。落实国务院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有关工作部署,实施本市吸引外资的一揽子措施。全面落实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促进外资项目落地的有关工作举措。瞄准香港、欧洲等本市外资重要来源地,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RCEP成员国家利用外资途径,更大力度吸引外资。结合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一链一图谱”精准开展“补链、强链、延链”招商。用好市级数字化招商服务信息平台,探索推进市场化招商工作机制,吸引中介机构、境内外商协会、国际贸易商采购商等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招商工作。发挥进博会、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京港洽谈会和北京文化论坛等开放平台作用,依托国际友城合作机制,促进更多交易成果和投资合作项目。
(四)握指成拳,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改革真实效
13.完善市区联动的宣传推介机制。依托主流媒体和新媒体,推出形式多样的宣传内容,召开新闻发布会,持续扩大“两区”政策社会覆盖面。以示范区2.0方案为重点,用好“亲密伙伴”定向宣传解读活动,深入推进新开放政策“进园区、进商协会、进企业”,切实提高市场主体知晓度和参与度。
14.健全完善客观针对的成效评估机制。全力做好市级“两区”工作推进情况评估,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充分发挥区级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绩效评分的激励作用,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各有关部门的工作成效,激发全区开放创新积极性。
15.完善与高水平经贸规则相匹配的风险防控机制。统筹开放和安全,筑牢防范化解风险的防波堤、防浪堤。对“两区”建设过程中出台的总体方案、专项方案、实施方案等各类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改革开放举措,建立健全重要政策出台前安全评估、实施中监测预警、阶段性总结评估机制,强化全过程监管。配合市级部门做好外商投资、出口管制、反垄断等各项管理措施的风险防控宣传,强化风险防范化解。聚焦金融、数据、生物、文化安全等领域风险防控,加快构建多部门参与、协同配合的风险防控和监管体系,形成统筹有力、防控有效、处置有当的工作局面,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保障措施
16.强化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横向发力、主动作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重点任务等提请“两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研究,全年拟至少组织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健全“一把手”工程,巩固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推进机制,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17.狠抓任务落实。各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握节点,分类实施,扎实推进各项措施落实。重点推进引领性强、有助于核心区发展的重点任务,确保任务扎根生效。坚持结果导向,将企业感受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金标准,加快推动市场主体关切的高含金量政策落地。
18.鼓励担当作为。加强正向激励,对在“两区”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奖励工作。鼓励“两区”建设成效突出的单位,对从事“两区”工作的个人在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各级干部练就驾驭开放工作的过硬本领,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作为、实干创新的干部保驾护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