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顺义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2024年顺义区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高质量发展专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闫震宇主持。区发改委副主任蔡宇、区经信局局长周靖慧、区商务局局长杨蓬勃、区科委主任袁日晨、区金融办主任高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政策研究与制度创新处处长张廷军出席,介绍2023年顺义区高质量发展成就及2024年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顺义区科委主任袁日晨在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2023年顺义区科创成果以及2024年重大科技项目部署情况: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顺义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高精尖产业发展主阵地,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引擎。谋划“一盘棋”,部署“一张网”,全力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化重组顺义推进科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设立8个工作组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中德产业园等8个工作专班,统筹开展规划制定和政策研究,组织特色主题活动,设立产业基金,建立产业联盟,打造一批特色园区。紧扣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部署实施市级4项任务、12个重点项目,区级20项任务、56个重点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按下“快进键”,织好“服务网”,充分激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围绕全区重点产业,优化科技服务业布局,建立涵盖“20家龙头、50家基石、100家储备”的企业台账,紧盯行业变化,强化动态管理,全年开展专项调度15次,进一步稳存量、扩增量、控减量、提质量。用好“服务包”机制,走访企业420家次,召开宣讲会50余场,帮助重点企业对接高校院所,解决技术业务需求,推进校企深度合作。1至10月,全区科技服务业实现营收187.7亿元,增速38.2%,排名全市第1,为全市指标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做大“培育库”,发挥“牵引力”,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等政策,开展进属地、进园区、进孵化器等政策宣讲70余场,培训企业1700余家次,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排名全市第六。强化独角兽企业培育和服务,引进独角兽企业1家,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发挥骨干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增速达到20.3%,高于全市17.4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11个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二等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最高。
聚焦“创新驱动”,强化“产业拉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积极对接清华、北邮、农大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布局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集中优势力量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力争在关键难题上率先取得突破。推动“三城一区”联动发展,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余家高校院所对接,承接“三城”科技成果1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0亿元。着力提升创业孵化能级,埃米空间获批国家级孵化器,海高创新、洪泰智造获批市级孵化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成功举办2023中关村论坛北京(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论坛,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达13家,排名全市第三。
埃米空间成为顺义区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24年,顺义区将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要抓手,加快部署一批牵引未来经济增长的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夯实产业发展的技术底座,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增速全市领先,持续完善科技企业逐级培育、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促进企业做精、做大、做强。将主动对接“三城”高校、科研机构、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创新资源,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进一步贯通科技研发、孵化转化、企业培育和产业集聚的全链条。将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化科技金融赋能作用,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加速带动创新创业能级跃升,使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支撑和引领顺义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