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三城一区”成果转化“顺义行”活动在HICOOL产业园一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顺义区人民政府主办,19家实验室、7家研究所、21家企业代表参与。
“三城一区”成果转化“顺义行”活动现场。
活动以闭门恳谈、分领域对接的形式,搭建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平台,助力科技成果在顺义落地转化,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顺义动能”。
闭门恳谈环节,宽禁带半导体超越照明材料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北汽研究总院、东方雨虹等企业和机构代表,围绕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协同模式、成果转化经验交流发言。“在‘三城一区’的战略引领下,北汽已构建起新能源、智能网联的关键领域、全流程的整车开发能力,800伏超充、高安全电控、AI大模型深度融合等成果均已落地。”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艳青表示,北汽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活动第二阶段,各方按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6个领域分3组对接。相关负责人解读市、区两级政策,与会者深入探讨研究方向、落地机制与合作模式,洽谈科技攻关需求及合作意向。“活动解答了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困惑,顺义企业开放的应用场景,为成果转化搭建了优质平台,有助于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周严敦说。
此次活动是北京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协同、打通成果转化链条的积极探索,也是顺义深化创新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现场企业与研发机构达成23个初步合作意向。”顺义区科委副主任滕莉介绍,这只是一个开始,区科委将通过精准对接、政策赋能,打通顺义科研机构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三城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集聚了北京优质创新资源。顺义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产业,通过开放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提供“试验田”,并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当好科技创新“服务管家”。
顺义始终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构建起“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基础支撑+服务保障护航”生态。立足产业优势,搭建“企业需求牵引+科研力量攻关”对接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对接“三城”创新溢出,近3年已完成348项“三城”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
近年来,顺义区持续向供给侧要资源,从“三城”挖掘高质量可转化项目。向需求端强服务,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环节上做文章,增进“政产学研用”交流合作。2025年上半年,顺义已承接85项“三城”成果,完成全年任务60%。
下一步,顺义区将进一步融入“三城一区”发展大局,加大与“三城”协同创新力度,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鼓励企业对接“三城”、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的丰富科技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