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北京中德产业园,走进产业园北区的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一面满载企业产品和荣誉的历史墙映入眼帘,记录着这家有着150年历史的德国企业的创新历程。不到一年,这家于去年底正式开园的园区已集聚奔驰、宝马、Ameco等73家德资企业,其中德国隐形冠军企业25家;2021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为何众多德资企业纷纷落户?作为国内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有何发展秘诀?
2022年4月14日,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新闻发布会在位于顺义区的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举行,介绍年会总体情况与筹备进展、北京市地方特色亮点、顺义区属地保障和疫情防控等内容,并就媒体关注的热点回答记者提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谷仓,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顺义区委常委、副区长徐晓俊参加。
在14日举行的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新闻发布会上,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透露,“北京市北斗融合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已获正式批复。项目深化的场景包括北斗高精度无人配送场景,将在北京市顺义区、经开区及河北、天津等地,面向外卖、快递、商超社区服务、园区配送等室外实际复杂环境,实现无人配送示范应用。
3月16日,顺义区举办“两区”建设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1年自贸区顺义组团新设立企业3577家,“两区”储备项目总数491个,累计落地项目267个,项目实施率达54%,3个“全国首家”金融项目落地顺义。顺义区商务局局长杨蓬勃介绍,2021年,顺义区牵头市级任务5项全部完成,区级85项政策任务完成84项,实施率超98%,排名全市前列。
近日,由中国稀土学会和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稀土产业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将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及稀土永磁材料成果转化,建设高端创新人才聚集地、重大原创技术策源地和高技术产业孵化地。预计3年内培养领域人才22人,取得国内发明专利10项、国际PCT专利2项,形成原创技术和提高稀土资源附加值的工程化应用成果,并实现年产值超5000万元。
2022年2月22日,中航材(北京)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取得工商营业执照,设立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该公司由中国航材集团、南航集团、中航集团、东航集团等大型中央航空企业旗下航材保障服务公司全资设立,实缴注册资本2亿元,短期内将主要以现有起落架租赁业务为发展重点,为中国民航提供融资租赁服务,长期致力于打造国产飞机航材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助力民族航空工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提升中国民航国际影响力。
近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SMC(北京)制造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一分公司三家企业入选工信部2021年度绿色工厂。近年来,顺义区经信局积极推广“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理念,利用走访企业、电话咨询、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介绍绿色制造相关政策,不断挖掘企业改造潜力。
记者1月14日从HICOOL全球创业大赛组委会获悉,HICOOL 2022全球创业大赛近日已经正式启动报名。本届大赛在全球范围内设置7大报名赛区,广泛征集海外创业项目和本土创业项目。大赛共设置140个参赛项目获奖席位和28个伯乐奖席位,总奖励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涵盖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金融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及农业科技/食品科技等7条专业科技赛道。
1月8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代表来到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顺义代表团,与大家共同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市“两院”工作报告。刘雪松、王国丰、刘林、胡国卿、高朋等代表先后发言,对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两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围绕提升首都机场运行质效、发挥都市型现代农业引领示范作用、改善交通释放区域发展活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提出意见建议。
2021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支持以北京中德产业园为主体,设立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标志着设在顺义区的北京中德产业园成为国内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北京市顺义区在国家部委、对德机构、市区两级资源等层面不断深化联系联动机制。引入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启动产业研究、招商引资、运营管理工作,与德国产业机构深化战略合作,协力打造“一中一外”运营管理格局;在德国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