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去年,北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国际创新城市前列,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82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7947.5亿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创新引擎。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务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的高效落实,努力提升京津冀区域在全国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强化协同平台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联合研发。
探访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见雏形。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效果图。(北京市发改委供图)
近年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战略定位,作为建设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和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主要聚焦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聚力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7月25日,新京报记者来到位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设施现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预计2025年底完成装置建设。
7月25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外景。(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7月25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待调试的高能光源储存环隧道设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HEPS加速器部副主任李京祎介绍,HEPS的整体建筑外形似一个放大镜,寓意为探测微观世界的利器,是“十三五”期间优先建设、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平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速器、光束线站及辅助设施等,建设周期6.5年。
李京祎介绍,HEPS的建设是推动我国同步辐射光源领域研究达到世界前沿的重要举措,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我国在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基础科学研究平台。
目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4年左右,HEPS主体建筑单体全部移交设备安装使用,今年1月13日,增强器全线贯通,2月1日,储存环隧道设备启动安装,3月14日,直线加速器出束,HEPS工程进入科研设备安装、束流调试并行阶段,预计2025年底完成装置建设。
离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不远,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引力波实验中心。
力学所引力波实验中心副研究员刘河山介绍,引力波实验中心成立于2020年,以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为牵引,围绕空间激光干涉精密测量、惯性传感与基准构建、引力波数据处理等技术,发展引力波探测的相关技术。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从2008年开始前瞻论证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可行性,经过多年科学前沿研究,提出了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确定了“单星、双星、三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太极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将是解决关于宇宙起源、黑洞本质等在内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利器。
目前,中国科学院已有19家科研院所在怀柔落地。
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建设方案批复以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从建设为主全面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的新阶段,呈现出全面推进、加速突破的良好态势。
目前,“十三五”布局的29个科技设施平台2022年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今年将实现三分之一正式运行、三分之一试运行、三分之一进入科研状态。已经投入运行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及5个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共吸引剑桥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百度等国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用户380余个,涉及课题870余项,累计获批机时58万小时和3亿核小时(算力)。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科技设施建设,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和4个设施平台正在加快布局实施。
在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面,央企、科研院所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后,怀柔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达到6家;新型研发机构方面,北京市8家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怀柔3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方面,国科大已将注册地迁址怀柔,在怀师生达到1.5万人,成为科学城人才的活水源头。
在国家科研机构方面,中国科学院共有19家科研院所在怀柔落地,入驻科研人员约3400人,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怀柔;科技领军企业方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轻量化院、基础院将整建制入驻,已落地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有研科技集团与怀柔区共建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已入驻36家仪器和传感器相关企业,拥有9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实验室。
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6年多的接续奋战,目前,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见雏形,聚集了一大批各类科研院所,突破了一大批“卡脖子”技术,涌现出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基础科学原创成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