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位于怀柔科学城的国际子午圈计划总部大楼正式启用,雁栖青年论坛——2023年国际子午圈研讨会也同步开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预计2023年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全面建成,为我国自主监测空间天气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作为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子午工程瞄准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即在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外,受地球磁场影响的地球空间系统。太阳爆发撞击地球磁场会形成空间天气事件,影响卫星运行、导航、通信、电网与航天员安全,在地球表面部署仪器网络,是监测空间天气的有效方法。
2012年,子午工程一期投入运行。2023年底,子午工程二期将完工,38个种类的近300台仪器能同时覆盖日冕、太阳风、磁层顶与磁层,辐射带、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直到对流层顶,解开太阳把能量传送给地球的秘密。
国际子午圈计划是我国科学家牵头提出的一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也是全球最大的空间天气研究计划之一。该计划以子午工程为核心,联合东经120度、西经60度子午圈沿线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千余台各类科学仪器,形成全球分布式地基探测网络。
“日地空间系统科学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物理过程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不是一个国家凭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国际子午圈计划首席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维宁说,在统一国际协议的框架下,世界各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开展研究,促进日地空间天气学科的科学产出。
这张“网”每12小时即可对地球空间进行一次扫描成像,把联系日地的巨大能量束分解成抵达地球大气的任何一点的能量线,能对地球空间环境进行全纬度、全天候、全要素观测,研究空间天气的全球特征和演变规律,及其与全球变化的相互影响,为应对地球灾害和国家空间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际子午圈计划首席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国际子午圈计划将充分借助子午工程的科研队伍、野外台站和监测能力等,共同在空间天气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记者 刘苏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