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由怀柔实验室和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体系创新联盟主办的“2025雁栖能源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以“新型能源体系: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设置主论坛及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氢能技术、化石能源、博士生、成果转化平行论坛,聚焦能源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关键技术挑战及创新协作机制,汇聚全球智慧力量,以创新为引擎,以合作为纽带,共谋能源未来发展路径。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怀柔实验室党委书记于英杰,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启元实验室党委书记隋振江,科技部六司副司长王嵩,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朱建红,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周健,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怀柔区副区长兰雄景,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山西省科技厅、新疆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等有关负责同志,李立浧、彭苏萍、岳光溪、孙龙德、陈维江、刘吉臻、舒印彪、吕俊复、郭旭升、高翔、郑南峰、曾嵘、别朝红、毕天姝等院士专家,Dushan Boroyevich、Marcio Szechtman、Rainer Kaesmaier等国际知名专家,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体系创新联盟成员单位负责人、能源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以及香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0余所高校,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国家电投科学技术研究院等30余家科研单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50余家企业代表,实验室领导班子成员及职能部门、科研团队、所属单位代表共700余人参加论坛。
主论坛上,于英杰、王嵩、徐继林、兰雄景分别发表致辞。
于英杰指出,怀柔实验室成立四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担国家使命、攀能源高峰,科研任务攻关有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加速聚集,大兵团作战“朋友圈”不断壮大,产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跑出了从筹建期到建设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强调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提升“总平台、总链长”效能,开展科研协同攻坚,持续强化国际合作,在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王嵩指出,怀柔实验室在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支撑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要持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融通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徐继林指出,能源科技创新是保障能源安全和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希望怀柔实验室继续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发挥智库引领作用,强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撑管理,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贡献更大力量。兰雄景表示,怀柔实验室已成为怀柔区科技创新和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怀柔区将持续完善创新生态,积极承接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
怀柔实验室主任汤广福作实验室成立四周年工作回顾及未来展望。论坛第一阶段由怀柔实验室党委副书记方力主持。
会上,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体系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员代表共同为联盟揭牌。联盟由怀柔实验室联合能源领域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级实验室共同筹建,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重要部署,加快打造能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能源领域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以新型举国体制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随后,论坛举行了产业落地签约仪式。怀柔实验室与怀柔区政府、中国中车集团签署《IGCT器件项目入区协议》,与万华化学集团签署《直流500kV电缆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合作协议》,与江苏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碳化硅技术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将通过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方式,推动IGCT器件、高压电缆材料和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关键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论坛第二阶段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怀柔实验室科研团队带头人陈维江主持,6名行业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专家组组长、科研团队带头人舒印彪以《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形态与构建技术的研究和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分享了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显著成效,揭示了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发展路径、发展形态、科学问题和经济学问题,并提出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气象电力学、新型电力电量平衡理论、新型电力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路线,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系统性战略指引。
美国工程院院士、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杰出教授Dushan Boroyevich(杜山·博洛耶维奇)以《Constructing a Future Eletronic Power System》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聚焦可再生能源转型目标,剖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在发电、输电、配电与用电环节的技术路线与挑战,为构建电力电子化主导的未来电力系统提供发展路径指引。
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主任孙龙德以《新型油气勘探开发创新的特征》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回溯了油气勘探开发历史,阐述了新型油气勘探开发的基本特征,并聚焦万米深度、纳米尺度和低碳转型三个方面,分享了深地万米油气钻探工程、陆相页岩油、煤岩气和含油气盆地绿色多能协同等最新实践进展。
国际大电网委员会前技术主席Marcio Szechtman(马西奥·赛赫特曼)以《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Boost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聚焦可再生能源整合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挑战,结合巴西、智利和西欧的案例研究,揭示出高比例风能和太阳能引发的级联干扰风险,探讨潜在的国际合作方向,倡导基于CIGRE标准化框架,推动全球能源战略转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以《绿氢产业: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议》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聚焦绿氢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深入分析其在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约束、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战略价值,梳理当前绿氢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与产业协同障碍,并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技术发展建议。
日立能源半导体业务董事总经理Rainer Kaesmaier(雷纳·凯斯迈尔)以《Power Semiconductors for Emerging Applications and Collaboration for Future Energy Transition》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聚焦功率半导体在电力电子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分享日立能源在功率半导体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FRD、IGBT、IGCT等器件的创新技术和应用,并且详细分析IGBT和IGCT在设计时的不同,为功率半导体器件研发提供战略指引。
下午,六个平行论坛同步举行,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氢能技术、化石能源、博士生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平行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代表、青年科研人才等共计44名报告嘉宾,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产业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成果,充分展示了能源领域多元化、国际化的创新生态,也为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搭建了重要平台。
新起点,新跨越,怀柔实验室将始终锚定战略目标,加速科研任务攻关、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队伍培养,加快打造能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