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王志刚19日在主题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展。
王志刚表示,一是创新能力指数反映我国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般认为,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15位的国家可以被称为创新型国家。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列第14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指数显示,我国排在第15位。这是进入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是综合性指标基本完成规划任务。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世界第二。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为2.17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倍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2.19%,大体与欧盟的平均水平相当。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5%,有望今年实现60%的目标。
三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如在高铁、5G通信、新能源等方面。
此外,王志刚介绍道,过去一年,科技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在支撑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建设。通过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加强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一批创新成果,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
二是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集成电路实现14纳米工艺产业化,5G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全面推进。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169个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
三是科技创新更加贴近生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1.15万家企业。推进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关,新增18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入推进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支撑。
四是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生态建设加快推进。近年来,我们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批基础性的科技制度建立起来,打通了科技、金融、产业和成果转化的通道。通过破除“四唯”倾向,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断完善,2019年全国技术交易额达到2.2万亿,超过了2019年度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额。
五是科技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深化开放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领域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国与主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创新合作对话,围绕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深化研发合作。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4项行动。把港澳地区打造成为科技开放合作的枢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澳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对外连通的重要窗口和通道。
王志刚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正在组织编制面向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技需求,加强科技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思路是:
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紧跟研判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征,要研判新阶段的特点,要坚持中国特色,制定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操秀英 刘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