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首次设立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国际合作中关村奖。薛其坤和胡伟武2人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摘得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桂冠;文再文、江颖、郭玉国、卫彦、徐烨烽、陈鹏6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乔斯特•乔纳斯、马克•梵•洛斯德莱特、欧利伟3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获奖者
薛其坤,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
薛其坤在实验上率先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近十年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在钛酸锶表面的单层铁硒薄膜中发现了远超体相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方向。
胡伟武,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微处理器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
胡伟武主持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系列处理器,应用于各信息基础设施关键领域,为我国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作出了突出贡献。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奖者
文再文,北京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最优化算法与理论。
文再文解决了复合函数优化和流形优化中几个重要算法设计和理论分析难题,发展了随机半光滑牛顿法和正则化牛顿法,成果成功应用于机器学习与数据科学中,推动了运筹学和相关应用数学领域的发展。
江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表面物理和扫描探针显微学。
江颖成功研发了一套新型扫描探针显微术,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最小的原子“氢原子”的直接成像和定位,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水/冰的微观结构和特性研究,开辟了原子尺度水科学的新研究方向。
郭玉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能源电化学与纳米材料。
郭玉国研制出高容量纳米硅基负极材料和高倍率正极材料,实现了规模化制备及在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中的应用,提高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和快速充放电能力。
陈鹏,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射频工程中心总经理。研究方向为射频与等离子体技术。
陈鹏带领团队开发出电感耦合、电容耦合等离子体技术,双频低损伤磁控溅射技术等多个射频与等离子相关的技术,研发出射频等离子系统,该系统是刻蚀机和PVD设备中的关键系统,使开发的刻蚀机和PVD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量产。生产的刻蚀机、PVD等装备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主要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应用。
卫彦,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口腔生物材料。
卫彦揭示了天然骨再生过程的力学调控机理,提出骨诱导材料的力学性能生物适配理念,研制出新型纳米力学引导膜与种植体,实现人工骨主动激活纳米生物力学信号传导,提高了植入材料成骨诱导效能,革新颌面缺损植入修复临床路径。获国药局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扩展了临床适应证,缩短修复周期,提高修复疗效,目前已推广应用20余万例。
徐烨烽,北京星网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兼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导航稳控技术。
徐烨烽带领团队开展高性能、高性价比移动卫星通信设备研发,通过导航、控制、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解决了船载大风浪、车载大颠簸等高动态环境下卫星天线始终稳定跟踪卫星信号并实现高带宽卫星通信的难题,与此同时,设备的成本较传统技术模式降低一个量级,使得移动卫星通信由单一的军事、政府应用走入寻常百姓家,并在海上渔船实现大规模应用,解决海上信息孤岛难题,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智慧海洋建设战略。
国际合作中关村奖获奖者
德国科学家Jost Bruno Hermann Jonas(乔斯特•乔纳斯),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他揭示了高度近视是中国人群不可逆致盲的首要原因,与北京眼科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多项近视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荷兰科学家Marinus Cornelis Maria van Loosdrecht(马克•梵•洛斯德莱特),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中国、荷兰、美国等多国院士,他创新研发厌氧氨氧化、好氧颗粒污泥等污水处理技术,并协助合作方北京建筑大学、首创股份研发相应技术并工程化,突破关键技术由国外公司垄断的壁垒,实现技术研发、工程应用本土化。
法国科学家OlivierBernard SALVI(欧利伟),法国国家工业环境与风险研究院发展公司董事长,他促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法国国家工业环境与风险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建了风险与可持续性国际联合实验室;推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欧洲、美国、智利等12家顶级研究机构联合申报成功了欧盟研发创新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项目。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