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AI)、大数据、5G、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抗疫充满了智能“范儿”。
近日,由国家卫健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2020北京健康大会·医生云论坛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未来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需要AI、大数据、5G与现代医疗的融合共进。
“大数据是互通互联的基础,我国能否形成真正的大数据并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是我国医疗水平走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
年轻医生联合AI可降低错误率
“新冠肺炎影像AI系统可以诊断新冠及预后判断。”钟南山表示,“AI系统探测并诊断新冠肺炎的准确率大于99%,此外,AI系统还可以通过影像预测全身损伤的程度并判断影像的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钟南山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加快了大数据、AI、5G、互联网、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我们还通过AI的方法建立了新冠肺炎危重症预测模型,并在线对住院病人按照10个危险因素进行分类,这种简单、个体化的工具可以帮助尽早识别高风险患者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此外,AI在预测疫情走势上也有应用,可以预测疫情暴发与转归。
不仅如此,“AI系统提高了年轻医生判断的准确性。年轻医生联合AI可降低错误率。”钟南山说,“通过AI系统,可以精准预测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以肺癌治疗为例,AI系统介入后,低风险患者无需术后化疗,至少免除1/3术后患者化疗痛苦,减少每人约10万元的经济损失,使化疗有更强的针对性。”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看来,“互联网+”会带来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革命性变化,新冠疫情极大地加速了这个过程。
“传染病控制首要的是确定病原体,如果病原体搞错了,后面就全错了。”为此,徐建国团队借助“互联网+”建立了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将成为全国细菌病毒的网络,第一时间供大家比较和发现。”
5G将使远程会诊更快捷、更清晰
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推动远程医疗,随着5G网络逐渐铺开,相关的服务和应用联系更为紧密。
“5G将使远程会诊更快捷、更清晰。5G的应用场景有远程高清会诊、远程手术示教、远程急救、远程超声和无线监护。”钟南山认为,远程高清会诊可以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效率,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远程手术示教利用5G网络大带宽性能,通过高清摄像头对准手术窗口,提升医疗教学质量。
此外,钟南山还指出,远程急救利用5G网络可以完成移动急救车与远端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交互,车上专家可通过车载终端与远端专家进行高清视频会诊,得到远程指导;医院可以提前完成准备工作,提高急救诊疗水平和急救效率;远程超声有助于医疗精准扶贫及社区健康筛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当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无线监护可以在各方允许的条件下,实现数据在安全环境中的共享,实现诊疗过程的协同。
“‘互联网+医疗’能造福百姓,提高基层医生水平,为国家健康战略和分级诊疗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对此表示。
“互联网+”助力打造医学智库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看来,每个医生相当于一滴水,“要把全国医生的智慧集合起来形成云、形成医学智库,再通过医学智库向医生播撒,循环促进中国医学的进步”。“智库的形成要借助AI和大数据。”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对此表示,“智慧医疗应该充分利用国家临床调研和数据,通过AI、云计算技术,由顶尖专家领衔,带动千百万医生和群众参加。”
对于“互联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洪铎指出:“‘互联网+’促进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开透明化,促进了学术界交流,促进了生产和生活上的非技术性的模式。”
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看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同样暴露了基层医疗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在医改的第2个10年,强基层重点在强能力,而‘互联网+’则是基础。”他强调。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指出:“2013年,我国公布的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5.6%,相当于每年大约有100万例的出生缺陷儿,这给国家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但2013年的统计数据大多通过基层卫生院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存疑。如果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我们就能知道中国真正的发病情况和病种分布,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随着AI与医疗的结合,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应运而生,而数据的获取、质量及共享等问题正成为智慧医疗发展的掣肘。“未来,还要进一步打通数据孤岛。”樊代明说。(田瑞颖)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