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1月1日正式实施
02 北京市科委等单位推动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便利化
03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磅政策出台,北京“五新”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北京市科委围绕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等,连续发布两批新场景建设项目。7月30日,北京市科委等单位对新场景行动方案重点任务进行解读,并在2019年发布首批10项应用场景以及20项央企应用场景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第二批30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和7个城市副中心应用场景。
04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成立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由市政府支持建设,是北京布局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安排。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运行机制、财政资金支持与使用、绩效评价、知识产权激励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探索制度突破。
05 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奖首设人物奖,彰显北京科技创新风向标
2020年9月10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颁发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首届人物奖,并为154项获奖项目颁奖。根据新修订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北京市科技奖首次设立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国际合作中关村奖。薛其坤和胡伟武2人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摘得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桂冠。这些获奖成果和个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支撑北京高质量发展,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蓄了新动能。
06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成立,北京再添新型研发机构
研究院将整合北京乃至全国优势科研力量,面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通过前瞻性科研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研发机构,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07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并设立科技创新片区
2020年9月24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北京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总面积31.85平方公里,政策主要围绕促进人才、资本、电子交易这些要素更加国际化和便利化,同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材料、电子贸易、数字经济。这些政策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08 北京科研人员职称改革!首次实行社会化和分类评价
2020年12月8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布《北京市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和《北京市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为两类科研人员量身定制清晰的职称评价标准,提出了职称评审代表作清单,完善了研究员“直通车”评价机制,建立了自主评价和社会化评价的分类管理模式。
两个研究系列职称均设置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层级,名称依次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实习员,满足各梯次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本次改革将破除体制外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玻璃门”,打通体制内外科研人员的评价渠道,实行分类管理模式。
09 北京市基金30年,坚持聚焦鼓励原创做出“北京贡献”
面向“十四五”,北京市基金将按照“空间布局体系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工作队伍体系化”的工作原则,强化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勇闯“无人区”,推动市基金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影响力突出的卓越地方基金。
10 北京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设立取得进展,首期规模1亿元
2020年12月26日,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与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述强共同为“北京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揭牌。北京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目前已完成运营主体设立工作,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将探索颠覆性技术创新发掘、资助、管理和服务机制,涵养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环境土壤。
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将围绕产业变革发展方向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活动特点,在资助和管理中充分体现颠覆性技术突破性、非共识、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在项目挖掘、资助、管理和服务各环节不断创新机制,营造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探索出一条符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颠覆性技术培育路径。
在此次会上,还同时审议了“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关于支持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医药健康创新策源地行动计划。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框架协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北京应用数学中心”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会上揭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