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点火!”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一号火箭喷火飞天,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东方红》的乐曲在太空响起,又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18时48分,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
天和核心舱,则预示着中国人的脚步迈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1970年,古城西安,11岁少年谢军从广播里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兴奋不已。虽然还不清楚人造卫星是什么,但他明白:浩瀚星空,从此有了中国印记。逐梦航天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1994年,中国航天人开启实践一个伟大的梦想——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定名“北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承担了三代北斗系统绝大部分卫星的研制任务。一代代科研人从一块太阳能帆板开始设计,从零起步,砥砺前行。
2004年,谢军已是五院504所所长,他进京出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艰巨的任务摆在面前:14颗卫星组网,时间只有3年,“如果超时,申请下来的导航卫星频率资源和轨道位置资源就将作废。”谢军说。
时不我待,争分夺秒。
2007年4月17日,是北斗二号系统的“生死节点”。发射前夕,“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年近八旬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找到谢军,叮嘱他一定要逐一落实应急方案,确保发射成功。
谢军没有辜负孙家栋的期望,卫星发射成功。收到卫星启用信号时,距离空间频率失效时间仅剩不到4个小时。
2009年,谢军又成为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他辗转北京、上海、西安、兰州……与各研制单位沟通每一个技术方案,为了产品试验,曾36个小时不合眼。
啃下关键核心技术,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可提供最高厘米级的定位服务……北斗三号系统不断推进。
2020年6月23日,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入轨。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振奋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要推广北斗系统应用。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有幸投身北斗这项伟大的事业,见证它一步步成长,服务国家,造福全人类,无比光荣!”谢军说,北斗圆梦,成功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2005年秋,就在谢军争分夺秒,攻关北斗二号的时候,41岁的聂海胜和费俊龙搭乘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太空,在飞行中度过115个小时。
8年后的2013年,已近知天命之年的聂海胜又率领神舟十号飞船乘组飞向太空,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航天医学试验等任务。
又是一个8年后,2021年6月,聂海胜第三次飞天,与两名战友成功入住中国空间站,“3次飞天,平均相隔约8年,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一大步里。这份荣耀,一生自豪!”聂海胜说。
从“一曲星梦东方红”,到“北斗”全球组网,从天问一号探测器探秘火星,到中国人入住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逐梦太空。
2016年起,我国把4月24日确定为“中国航天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步伐还将继续。
面向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论证研究已经开始,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按照计划,今年9月和10月,我国还将分别实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明年,我国还将发射空间站问天、梦天两个舱段,并通过发射货运飞船、载人飞船,最终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未来,我国还将研发重型运载火箭,开启新一阶段的月球探测,开启小行星深空探测……
浩瀚星空,将会留下更多的中国印记。(张航)
圆梦在路上
观天巨目敢问苍穹
夏日灿烂的阳光,8分钟前从太阳表面发射出来,穿越浩瀚宇宙,抵达地球。贵州省平塘县,一个叫做大窝凼的喀斯特坑洼里,峰丛之中,一只巨大的“眼睛”,安静地凝望苍穹。它希望捕捉到神秘的碧落之音。
“您已进入‘中国天眼’电磁波宁静区核心区”,方圆5公里,导航失效,手机信号消失。这只“巨眼”学名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巨目巡天,与一颗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相逢。2018年9月25日起,这颗小行星叫做“南仁东星”。“中国天眼”,正是南仁东最早提出,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最大射电望远镜直径仅25米,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直径350米。中国的天文学家想要验证自己的研究成果,需要依赖外国的先进设备。过程难免受制于人,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1994年,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打算圆一个梦——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且能变形,精度要控制在毫米级……有人说这是白日梦。
科学家们大胆尝试。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与团队一头扎进中国西南的深山里,靠着双脚、双手和一把砍刀,逐一筛选391个备选洼地,一选就是12年。
最终,克度镇大窝凼脱颖而出。2011年3月,“中国天眼”项目正式开工。此时,南仁东66岁。
从论证、到设计、建设,南仁东亲力亲为。“天眼”的科学目标是他编订的,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试验离不开他的指导。
南仁东的学生开玩笑:“深山寻址,当地农民堆儿里,分不清哪个是南仁东;‘天眼’建设工地上,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堆儿里,辨不清谁是南仁东。”参加“天眼”运维工作的吴若飞笑着回忆,“老头儿很有意思,遇到他不擅长的领域,他会向实习生请教”。
玩笑背后是科学家的精神:因时就势,不为名利,只为梦想。
“好好干,不能对不起国家和百姓。”南仁东的行事风格和原则,深深影响着他的团队。观测基地办主任赵保庆2008年加入“中国天眼”工程建设团队。他说:“正是这种对‘天眼’负责,敢创新,能创新,尽全力,一丝不苟的精神,默默支撑着科学家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
赵保庆所在的团队聚焦主动反射面系统。“最初想用钢结构反射面单元,不过重量大,还影响反射面的精度,并且易锈蚀。”赵保庆查阅海量资料,和同事们把目光瞄准了铝合金螺栓球空间网架结构,最终制成了铝合金型式的反射面。实践证明,他的创新确实有效解决了问题。
边摸索、边实践、边突破。33万个调整结构单元、4450个铝合金反射面单元、200套水平连杆、100套抗拔装置、50个双向滑移支座等装置的发明应用,赵保庆和团队为工程建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大难题。
2012年8月,“中国天眼”工地正在进行台址开挖与边坡治理。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上讲到:目前正在建设五百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并在空间天文和南极天文等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消息传回,优秀的年轻人们,奔向大窝凼。吴若飞就是那时放弃了在北京航天系统工作的机会,来到“天眼”的建设工地。
全国最优秀的建设单位,聚集到大窝凼。建设“鸟巢”的单位进行钢结构圈梁格构柱的施工,参加建设了国内外多座著名斜拉索大桥的企业负责索网施工……连接克度镇与平塘县的高速公路上,架起了一座世界最高,有着“天空之桥”美誉的平塘特大桥。
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4450个反射单元构成的反射面;6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500米的尺度上测量角度精确到8角秒……一项项自主创新,铸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天眼”。吴若飞自豪地拍了拍“天眼”的圈梁:“这就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集合。”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天眼”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天眼”梦想成真。南仁东、赵保庆、吴若飞等科学家和建设者们笑了,也哭了。赵保庆说:“有感慨,更有感动,还有感悟。”
来年秋风再起时,南仁东因病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斯人虽逝,言犹在耳,未来可期。在FAST观测基地综合楼的门口,竖起了一座南仁东的塑像,他穿着工作服,似乎还在为“中国天眼”忘我工作。“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南老师时,他就和我讨论‘天眼’建设难题;第一次来贵州,他请我们吃特色菜,自己却吃包子……”赵保庆说,参与“天眼”建设的同时,他也看到了贵州的发展,就拿交通来说,之前从贵阳到“天眼”需要6小时车程,自从银百高速通车后,时间缩短了一半。
“中国天眼”也不负重托,在调试阶段就系统发现新脉冲星,截至目前,已发现300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
2021年2月5日,正在贵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远程察看“中国天眼”,并与科研人员连线交流。“这是对国之重器的深情凝望,也是对再攀高峰的期许勉励。”赵保庆说。
驱车驶离大窝凼5公里外,手机信号又恢复满格。路旁,一座天文小镇正在兴起。(陈强)
圆梦大事记
●1964年10月 首颗原子弹爆炸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65年 结晶牛胰岛素合成
1965年,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项研究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作出了重要贡献,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发射
1970年4月,中国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03年10月 首位航天员进太空
2003年10月,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返回,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16年9月“中国天眼”启用
2016年9月,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正式启用。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已发现300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
●2020年7月 北斗全球系统开通
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以来,运行稳定、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系统服务能力步入世界一流行列。●2020年12月 嫦娥五号采样返回
2020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探测器成功落月,完成采样后,于2020年12月17日凌晨携带样品着陆地球。嫦娥五号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2021年5月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2021年5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开启巡视探测,并获得科学影像图,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成功。
●2021年6月 航天员进中国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开启3个月的驻留。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