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红色基因,有平北八路军司令部昌延联合县政府等红色遗址,无数的革命先烈在妫水河畔洒下热血。新中国成立后,为扭转延庆人民恶劣的生存状况,县委县政府领导延庆广大党员和群众,发扬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拿出生龙活虎的状态建设延庆,把南荒滩变成了森林城市,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妫水河畔,响彻着一曲名为“向绿而生”的动人乐章。
北京世园公园
藏于基因的生态坚守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今日风沙起,明日到北京。”延庆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描述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延庆模样。彼时,人们也已经习惯了把延庆八达岭、康庄地区称作“南荒滩”。
改革开放以来,延庆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决定,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充分利用当地现实条件,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索实践后,拿出敢为人先的担当和勇气,先行先试、稳慎探路,远见卓识历史性地实施了“冷凉”战略、“三动”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终于在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后,探索形成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党的领导下,延庆把敢于先行先试、勇于改革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把开山利斧、探路明灯,不仅破除了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和藩篱,也获得了能长跑的“动力”、能领跑的“速度”,为延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添薪加柴、领航引路。
杨进福是延庆首位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南荒滩绿化工程的参与者。“滩是沙石滩,缺水少土,资金紧缺,植树造林。”杨进福说,再难也没有难倒延庆人民。沙石滩不算啥,他们采用爆破造林的办法,在石滩上炸出一个个树坑来,再把土换了;没有水,他们就用水泵和管子把水引上来。2000年,12亩荒滩治理工程全部完成,也造就了“南荒滩精神”,引领着延庆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山造林治理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彩色树种造林工程……一系列的造绿行动,让延庆区的森林覆盖率快速提升。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不足7%提高到现在的61.13%,获评全市首个“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森林覆盖率正在成为延庆的生态之基。
大尺度增绿的同时,延庆区也创造了治水奇迹——白河堡水库。为了解决供水难题,也为了以水润绿,1970年初,延庆开启了历时14年的白河引水工程。期间,延庆3万余人次,亲手研造工具参与到了修建白河引水工程中,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妹、父子、爷孙一齐报名上工地的动人场景,最终实现了几辈人“引水入川”的梦想。
白河堡水库建成至今,为延庆川区灌溉累计供水3.8亿立方米,使30万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为十三陵水库供水2.33亿立方米;为官厅水库补水18.21亿立方米;为密云水库输水14.2亿立方米。北京人每喝6杯水,其中有1杯是白河水。
白河精神代表着延庆治水的决心。上世纪90年代初,母亲河妫水河的治理也提上日程,为推进妫河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延庆陆续关闭了造纸等20多家工业污染大户,30余处煤炭交易市场和100余家砂石场、砖厂、非煤矿山等;2005年,延庆启动了保护母亲河行动纲要10项工程,延庆人民也纷纷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志愿行动中。2019年,秀美妫河滋养北京世园会园区,向世界展示了延庆水清山绿的生态形象。
厚积薄发的生态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延庆“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的功能定位。
2012年起,延庆的生态梦想借势发力,由量变转向质变,生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延庆区委区政府重点实施了平原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造林工程,建立了生态林长效管护机制,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其中,2012年至2017年高质量实施了100万亩造林工程;累计完成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200余平方公里,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编制完成了《延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年)》,研究制定了国际一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延庆区努力打造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金名片,以生态涵养功能持续提升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推动延庆发展由过去的生态和产城人的各自割裂式发展的“生态1.0”模式向生态与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生态2.0”模式转变,实现以城引人、以人兴产、以产促城。
随着延庆城乡生态景观明显改善,森林多功能效益明显提升,2019年,延庆区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据悉,森林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大实践。
借力腾飞的生态机遇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机遇从来都留给有准备的人。延庆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以强大的战略定力,蹄疾步稳走好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2019年,世园会花落延庆。延庆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筹办举办世园会、冬奥会,为延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6年来,延庆坚持“办大事、促发展、惠民生”的理念,从清脏治乱到景观提升,世园会带动延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速了20年。京张高铁全线通车,京礼高速建成通车,城市道路便捷高效,打破交通瓶颈、融入首都“半小时经济圈”。智慧延庆建设加速推进,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实现多网融合,建立“1+9+X+Y”城市管理智慧指挥平台,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2019年4月28日,世园会盛大开幕,向全世界展示了京北小城的独特魅力,更推动延庆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水土治理成效显著、景观环境更加靓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两山”理念在妫川大地落地结果。
随着冬奥脚步的日益临近,延庆为筹办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全面发力。延庆区委区政府着眼于“决战决胜冬奥会建设最美冬奥城”,以世界眼光,高质量建成了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和龙庆峡下游森林公园四大生态走廊。2021年,延庆区将统筹冬奥会景观保障、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结合临时绿化项目任务,巩固完善“一核、一环、三带、五廊、十园、多点”的城乡一体森林生态体系,实现城景交融。
2021年,延庆区计划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7904.26亩,森林健康经营工程面积10.79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2.9万亩,京津风沙源工程9.5万亩等森林绿化工程项目。特别是做好赛区周边绿化服务保障工作。夯实冬奥会延庆赛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为保护小海陀山这一方青山绿水,延庆在赛区建设过程中,始终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开展“表土剥离”,对赛区内313颗树木开展原地保护,迁地移植24272株,成活率约99%。截至目前,共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工作基本完成。通过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森林健康经营等工程,建设绿色屏障,涵养和保护水源,提升景观效果,修复赛区周边生态。
深入开展“延海合作”生态建设,实施了延海花园绿化建设工程,串联135个村、16条公路的5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初现雏形,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推动京津冀生态协同,正是因为多年来矢志不渝地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一步不让”地坚决实施环保产业限制政策,遏制住了无序发展的冲动,没有绕行“经济发展之后再保护环境”的“弯路”,而是坚定地走上了“用生态赢得未来”的快车道,才有了延庆今天的生态优势,才迎来了冬奥会、世园会两件绿色发展大事,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换来了空间、赢得了机遇。
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蓝图
一个生态梦想,数十年的生态坚守,恰逢世园、冬奥两大机遇,延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生态蓝图已经绘就。围绕“冬奥、世园、长城”三张金名片,延庆绿色铺底的“高精尖”产业格局初步显露。
园艺产业借势世园会大步向前,“四季花海”向“园艺之都”迈进。目前,延庆成立了中关村现代园艺产业创新中心,已集聚现代园艺企业和园艺产业领域科研单位共百余家,300余种1500余万株(盆)本地花卉、蔬菜等园艺资材直供2019北京世园会20个展园展区,创造产值700余万元,金河园艺、中花怡家等5家入驻企业已获得世园会各类专业竞赛奖项共50余个,极大地提升了延庆园艺产业品牌形象。
旅游产业列入绿色“高精尖”产业体系,带动产业换代升级。延庆通过建成全域旅游智慧服务系统、开发“美丽延庆”小程序等措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同时,不断培育旅游消费新内容。延庆发展全域旅游,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2020年9月,在经过近3年的文物抢修、基础设施提升和文化氛围营造后,九眼楼长城生态展示区重新开门迎客。升级打造期间,展示区依托生态禀赋、厚植生态本底,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固碳释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完善了大小景观、标识导览等基础服务设施,并与周边特色民宿、茶菊种植、花海景观等业态有机串联,在向大众传播文化长城、生态长城和现代长城理念的同时,促进文化、体育、旅游等生态板块深度融合发展,一条由生态效应创造出的良性循环发展链条也由此显现。
全域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在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下,冰雪体育、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无人机三大产业也迎头赶上。延庆将无人机作为重点培育产业之一,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发展,盘活1.1万平方米闲置厂房,打造集生产、研发、测试、办公于一体的无人机创新基地,出台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目前已聚集航天九院、美团等43家无人机研发生产企业。同时,建立了无人机工程师学院,开展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围绕科技服务冬奥及城市运行需要,开展气象监测、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等应用项目,无人机+应用模式与产业融合示范区的雏形日趋显现。
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产业也迅猛发展。截至目前,中关村延庆园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企业总数已达153家,涉及清洁能源、新基建、大数据、能源互联网、空气净化设备研发生产、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其中,不乏中材叶片、环都拓普等11家规模以上企业,钜光太阳能、中科宇清等13家国高新企业,以及北玻院、华润泰达等4家瞪羚企业。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中关村延庆园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方针政策,在关键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
冰雪产业发展聚集效应也日渐凸显。围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延庆大力建设冰雪运动场地、组织冰雪赛事活动、培育冰雪人才,同步衍生的滑冰教练员、浇冰师等冰雪新职业(工种)的技能培训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冰雪饭”。着眼赛后利用,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运动训练基地、赛事中心及冰雪运动体验场地和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推进冬奥场馆附属配套设施功能转化,打造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典范。实施蔡家河绿道、康西森林湿地生态恢复、“延海花园”绿化(一期)工程、思贤公园配套设施等生态项目,进一步筑牢了延庆的生态本底,营造了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延庆继续突出生态大保护、发展大京郊、推进大协作的要求,全面推进延海协作,深度融入首都发展大局,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今年6月5日起,《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正式施行,为延庆带来了新生态机遇。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延庆区将坚决贯彻落实《条例》,坚持生态文明战略,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举全区之力服务保障冬奥会,推进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用“党建红”引领妫川大地生机勃勃的“生态绿”。(魏昕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