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又多了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邹承鲁星”。11月2日,“邹承鲁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物理所)举行。
中科院院士邹承鲁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他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阐明了胰岛素分子正确折叠的机理,创立了“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学说。为纪念他的卓越贡献,2020年1月9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2008年1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2581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邹承鲁星”。
生物物理所所长许瑞明介绍,邹承鲁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研究员等职。邹承鲁先生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杰出成就,还为我国生物化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界是出了名的。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其中包括4位中科院院士。
2020年,生物物理所和南开大学共建的“邹承鲁菁英班”正式开始招生。该班旨在将南开大学学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与生物物理所的名师、前沿学术思想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教结合、联合培养一流人才的创新模式。
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周琪出席命名仪式并致辞。他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科院成立72周年。72年来,中科院几代科学家秉持“科技创新,报国为民”的理念,书写了新中国科技创新的辉煌篇章,包括邹承鲁先生在内的老一辈科学家创造的“科学家精神”也已被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邹承鲁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把科学追求融入到强国事业中,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朱丽兰、邹承鲁院士家属、学生代表,相关院属单位领导及科学家代表出席命名仪式并先后致辞。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作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报告。(韩扬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