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力度,提升政策精准送达率,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联席会办公室近期编制发布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操作指南和典型案例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创业中关村”公号将以专栏形式陆续推出“操作指南和典型案例”相关内容,以扩大《条例》社会影响力,激发全社会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动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本期推出第十八篇“培养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典型案例”。
培养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典型案例
案例一:
清华大学开设国内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开创高水平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
【摘要】
为弥补当前专业技术转移人才短缺问题,清华大学依托五道口金融学院开办国内首个非全日制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以培养一批复合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人才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项目运作机制,构建“理论+实践”双课堂、“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授课方式,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但尚未纳入我国学历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多以培训进修形式为主,导致专业技术转移人才短缺。《条例》明确规定本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020年,经清华大学特别申请,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和市教委多方协调,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依托五道口金融学院开办国内首个非全日制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获批后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在师资等方面对五道口金融学院给予支持和保障,旨在培养兼具科技创新能力和金融市场能力,能够引领相关领域技术转移模式革新、推动技术转移与商业化工作、引导金融资本服务科技创新的复合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人才。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项目主要面向具有一定技术开发与创新、创新孵化与技术转移服务管理、金融投资等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在相关行业具有一定从业经验和资源积累,具有科技创新金融复合人才培养潜力的学生展开招生。采用单独考试形式招生,通过笔试、面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录取名单。在学制上采用非全日制培养模式,平时晚间和周末授课,学制2-3年。学生依照培养方案,在相关规定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金融专业硕士学位。
明确授课方式。项目在授课上突出课程特色,采取课堂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授课部分包括基础知识、科技创新与商业管理的理论课程,覆盖金融、科技创新、法务、监管等多个领域;实践环节包括针对科创项目的转移、融资、管理、运营等核心流程相关的实践训练,整个培养过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融会贯通,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全职工作中,通过反馈和感悟提高自身利用金融资源促进科创项目孵化与商业化的能力。在师资上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清华大学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研序列师资,同时邀请科技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清华大学和五道口金融学院知名校友担任业界辅导老师。
完善运作机制。该项目由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提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领域的师资、课程开发和行业实践等支持保障,办学经费由五道口金融学院自筹解决。
2020年教育部批准五道口金融学院30名金融学硕士授予名额,首批招生工作于2020年9月正式启动,经过材料审核、联考、复试笔试、复试面试等阶段,已从300余名申请人中择优录取30人,于2021年秋季正式开课。
【案例启示】
清华大学启动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项目,构建“理论+实践”的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现阶段探索技术转移人才学历学位教育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值得其他高校院所在以下方面进行借鉴。
一是勇于实践,将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纳入学历教育体系。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硕士项目是国内首个非全日制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为解决国内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做了有效探索。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结合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工作特点,探索出非全日制、“理论+实践”、双导师等人才培养方式,同时依托清华大学金融、管理等专业优势,培养覆盖科技、管理、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国际复合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
三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严格选拔具有相关工作背景人员进行培养,并在师资与课程设计方面给予保障。
案例二:
北京理工大学设立技术转移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推动技术转移领域专业化、科学化
【摘要】
为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北京理工大学探索开展技术转移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践,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专业研究生教育试点实施方案》,体现多学科交叉课程学习、“学术+实践”双元结合、多元协同培养三个特征,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对于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主要以社会化培训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也未系统纳入到学历教育体系中,因此不能完全满足科技成果转化事业发展对于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条例》明确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技术转移专业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在学校领导直接指导以及多个部门和学院研讨的基础上,于2020年3月制订了《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专业研究生教育试点实施方案》。
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专业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2年,培养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领域培养具有关键核心技术背景、熟练掌握技术转移理论知识、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化技术转移管理与服务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020年,经市教委批准,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班正式启动“技术转移”方向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首批共招生约20人,2021年新招收30人,“十四五”期间预计培养200人,相关学生毕业后将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学校在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指委和学校研究生公共课程要求的前提下,经过充分研讨,在原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技术转移方向的相关课程,共采取以下3种模式进行培养:
一是多学科交叉课程学习,主要从工科背景本科生中选拔,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工商管理模块、市场营销和金融投资模块、知识产权和科技法律模块、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争端模块、工科前沿技术发展模块等知识。
二是加强实习实践,培养过程中设置了“学术+实践”的实习实践环节,时间不少于6个月。北京理工大学以“北京技术转移学院”为平台,分别从管理学院、法学院等专业学院选聘学术导师,从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创新创业中心、重点企业等选聘实践导师,建设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实习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入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学校在外省市设立的研究院,第二阶段进入高科技工业园区管委会、国际和国内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实现了技术转移专业实践性与理论性的高度融合。
三是强化国内外协同培养,通过“小核心、大网络”加强协作,吸纳更多单位共同参与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了集约资源、开放办学、共建共享。通过加强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特别是国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和著名高校之间合作,为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锻炼机会,提高了协同培养效果。
【案例启示】
由于技术转移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大量具有理工科和管理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人才培养体系有着极高的要求。美国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机构普遍聘用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专门负责成果转化相关工作,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积极探索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加快我国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利用现有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科基础、师资等各方面优势,在师资设置、课程设置、制订培养方案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全方位培养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
二是加强校企协同培养,采取“学术导师+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实现了技术转移专业实践性与理论性的高度融合;
三是拓展国际化视野,吸引国内外更多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完善了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