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中关村示范区“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以下简称中关村“1+5”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出“实招”。
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就中关村“1+5”政策制定的背景与过程、主要内容、如何申报等进行介绍,并回答了媒体的提问。
促研发强内功 进一步优化资金政策
此次新出台的“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制定的背景主要包括:
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21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强调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去年年底中央深改委审议并于今年初印发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强调要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同时国务院也对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次系列政策修订就是落实上述举措部署,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二是落实国家和本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等部署要求,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疫情当下,发展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答案。本次助力企业抗疫情、促研发、强内功的一揽子政策,就是要进一步激发中关村创新创业活力,提振创新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三是充分发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合署办公优势,在北京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整合两委资源,采取“精准+普惠”相结合的支持方式,进行了支持政策的重构,力争打通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促进产学研用融通,形成覆盖创新创业主体成长的全生命周期、涵盖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全要素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和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获得感。
本次政策制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绩效导向,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深入广泛调研,遵循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和科技园区建设规律,立足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创业主体实际需要,形成政策文本。
二是广泛听取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联盟协会、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意见,并征求了相关委办局、各区和分园管委会等政府部门意见,同时通过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官网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逐条认真研究吸收。
三是会同市财政局开展财政支出政策事前绩效评估,得到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四是进行市场公平竞争审查及合法性审核,并按程序进行了报批。
14个方向59项内容 立足企业实际需求
中关村“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的“1”是指《关于推动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措施》,为5个资金办法的综合引导性文件,与正在研究制定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衔接。
“5”是指推动“1”落地的5个配套资金政策文件,共14个支持方向、59项支持内容,具体为: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这是本次修订新出台的资金办法,主要包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关键技术创新、支持培育前沿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小升规”、支持企业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领军企业实施“强链工程”等9项支持内容。
《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主要包括支持长期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投资、引导投资机构开展早期硬科技投资、支持信用融资试点、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获得科技保险服务、支持在新三板北京四板挂牌、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等10项支持内容。
《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主要包括支持高品质科技园区建设、支持建设标杆型孵化器、支持建设一流大学科技园、支持专业化园区运营服务机构发展、支持企业在园区落地发展等7项支持内容。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主要包括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支持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支持重点领域专利池建设、支持科技服务品牌机构发展等22项支持政策。
《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这也是本次修订新出台的资金办法,主要包括支持在海外设立科技园区、实施外资研发中心激励计划、吸引国际机构在京落地、支持科研开放共享、支持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等11项支持内容。
公开征集全程网办 做好申报“加减法”
“1+5”资金政策申报采取公开征集与定向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公开征集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在线申报。申报单位根据当年度申报通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官网发布)相关要求,通过北京市科技计划综合管理平台填写并提交项目申报书。
二是评审立项。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根据项目受理情况开展评审,根据评审意见研究确定支持方案。
三是结果公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拟支持项目名单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四是签订协议。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立项协议(非合同项目除外)。
五是资金拨付。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按照相关规定拨付支持资金,并依据协议、任务书加强对项目的管理。
张宇蕾强调,将做好政策实施的“加减法”,在为创新创业主体赋能和增加获得感的同时,还注重减材料,采用全程网办,实现数据自动提取,一次填报、多次使用,有效减轻申报主体填报负担。
张宇蕾表示,接下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还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的宣讲培训活动,让创新创业主体对“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答记者问
中关村“1+5”政策包含了14个方向59项支持内容,这些支持内容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张宇蕾:“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是在优化以往中关村示范区各类资金政策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助力企业抗疫情、促研发、强内功的一揽子政策,总体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支持目标更加明确。围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定位要求,聚焦中央支持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任务,对其中13项先行先试改革措施给予了配套资金支持,推进先行先试改革扎实落地。采用了“普惠+精准”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做优创新生态的总体目标,力争覆盖创新主体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场景,形成一揽子政策体系。
二是支持方向更加精准。针对创新体系和创新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要素,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共性技术平台、新技术产品全域场景应用,专业化孵化器和高品质园区、耐心资本以及外资研发机构等方面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特别是围绕中关村国际化发展短板方面,首次将外资研发机构、国际机构落地、跨国(境)技术转移服务、支持科研开放共享、建设国际学术期刊等作为支持对象,同时助力中关村企业“走出去”,深入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三是支持方式更加多样。结合不同创新主体特点、创新活动及项目属性,实行公开竞争、揭榜挂帅、定向推荐等组织方式,以及事前直接补助、后补助、股权投资等支持方式,既具有普惠性,更注重引导性。
四是使用效能更加突出。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运用好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杠杆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天使创投、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等资源配置作用,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努力用好财政每一分钱。例如,率先提出了长期资本参与创投、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支持政策,有望培育一批懂科技的“耐心资本”。支持共享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发挥担保增信功能,扩大小微企业首次信贷规模,在全市率先配套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五是政策落地更加便捷。“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制定内容,对各类资金支持比例和额度做出明确规定,便于创新主体理解和把握。普惠类的支持措施,尽量做到“达标即享”“免申即享”。例如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补助“达标即享”、高新技术企业“小升规”资助“免申即享”、孵化器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补贴“多级联享”等。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放管服”,结合信息系统的使用,不断改进资金申请和支持方式,有效减轻申报主体填报负担,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