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常务副市长崔述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大家对北京的创新发展寄予很高期望。请介绍一下北京市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效?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
陈吉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北京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和科技,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是北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习近平总书记也要求中关村要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抓落实。
第一,着力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科技的中坚力量。我们把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大力度支持、高强度投入、全方位保障,这几年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全面建设国家实验室。按照国家统筹布局,围绕信息、生命、能源三个领域,着力打造中关村、昌平、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已进入运行建设阶段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谢晓亮团队发现了新冠病毒的逃逸机制,是关系疫情防控的重大科学发现,筛选出了新冠广谱中和抗体药物,目前已经进入到药物开发阶段。
二是加速建设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通过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怀柔国家科学中心一个最突出的特征。目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极端条件、地球系统数值模拟2个大科学装置已经投入使用,另外有5个交叉研究平台,包括材料基因组等,也已投入试运行,其他22个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怀柔已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三是全方位支持高精尖原始创新突破。为了解决在京高校院所科研空间、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了24个高精尖创新中心、7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合作有力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也解决了一些科研院所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十年来,全市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从2705件增加到10358件、翻了近两番,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第二,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直面科技创新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深化对不同领域创新规律的认识,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路径。
一是打破人才培养的藩篱,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结合创新链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将工程师、知识产权律师、创业者等纳入北京人才支持范畴,建立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据人才特点给予相应支持,目标就是让各类人才各尽所能,拓展了人才宽度。另外,针对“从0到1”顶尖人才不足的问题,实施海聚工程等人才计划,出台了“国际人才20条”等政策,建设了8个国际人才社区,为他们提供便利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大批国际人才在京聚集,提升了人才高度。同时,针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急迫问题实施“雏鹰计划”,将更多资源投向青年人才培养,让他们不要急功近利,要勇于选择难题、心无旁骛地做长期研究,增加了人才厚度。
二是破除科研组织管理的束缚,为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提供加速。针对“从0到1”不足、“从1到10”脱节的问题,通过公共政策改革带动科研组织形式变革,畅通创新链各个环节,实现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更快的成果转化。针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技术整合突破等不同的科研需求,分别搭建了不同的公共平台,出台了不同的科技支持政策和方案,建立了“揭榜挂帅”“赛马竞优”和科研经费包干等制度,更好地推动合作创新、联合创新和“从0到1”的突破。
三是突破创新激励的瓶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针对长期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出台了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可以个人拥有,从法律上确保创新者合法获得成果转化收益。同时,针对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专门设立了规模为30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更加注重投早投小,目前80%投向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阶段,部分资金投入期长达15年。今天的北京科创企业80%是硬科技企业,创新质量大幅提升。针对股权投资“退出难”问题,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支持设立S基金,及时释放天使等早期资金,加速风险投资周转循环。针对知识产权维权难、使用难问题,在中关村开展了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建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了全链条服务的知识产权保险“北京模式”。去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00亿元,其中74%向外埠输出,有力带动了全国其他省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现了北京的创新溢出效应。
第三,着力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在发挥龙头企业创新牵引作用的同时,抓住底层技术、公共平台等核心要素,打造更具黏性、更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比如,针对区块链底层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建立微芯研究院,搭建了开发者、高校和创新企业协同攻关的平台,集聚了300多人的团队,共同开发了全球首个软硬件一体的区块链底层平台“长安链”,解决了底层技术和操作系统自主可控的问题,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长安链生态联盟”。目前长安链在各领域落地了300余个应用场景,特别是支撑了司法、金融、税务、能源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围绕公共平台搭建,近年来每年推出一大批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提供“比武练兵”的场地,同时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面临的挑战,把整个城市的发展需求转换成充满活力的技术孵化器,为企业技术的验证、迭代、整合提供加速的机会。比如,在亦庄建设了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创造了多个“第一”:在国内首个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商业化试点,在我国超大城市首次推出“方向盘后无人”的自动驾驶服务,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用临时牌照发放数量居全国首位。
十年来,北京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主要指标实现了“6个翻番”:全市R&D投入翻了一番多,从1063.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326.6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了两番多,从33.6件提高到185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多,从2458.5亿元提高到7005.7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三番,从0.33万家提高到2.76万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翻了一番多,从2.45万亿元提高到8.44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翻了三番多,从1139.2亿元提高到10866.9亿元。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继续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我们将驰而不息、勇毅前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