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高铁驰骋神州,C919大型客机翱翔蓝天,“华龙一号”扬帆出海,“神州十四”发射太空……中国交出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单中,国有企业担当着中坚力量。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肩负着加快国民经济转型、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共建美好世界的重要使命。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能源国企迎来了低碳转型的重要窗口期,如何通过创新发明探索未来能源技术、打造新的能源体系?
在夯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又如何实现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任务目标?
2022中关村论坛将于11月25日至30日举办,主题为“开放合作·共享未来”,由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届时,开设相关论题的平行论坛将探讨能源创新与不同机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
为何国有企业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系统,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结构的比例近84%,能源国企目前是我国化石能源的绝对主力供给者。
资料来源:BP Energy,中国生态环境部,欧洲环境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若想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需要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各方面的深刻转变,我国能源国企的低碳转型成为关键一子。
能源国企拥有雄厚的国有资金和成熟的技术积累,可以成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下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其中创新能力是国企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加持。
在此背景下,11月27日,由国务院国资委主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2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国企发现与发明论坛将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围绕“国企发现和发明—汇聚原创力量,共享能源未来”开展深入交流,探讨未来能源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重要课题。
同时,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肩负着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历史使命。
今年7月,国资委曾强调,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是国有企业的重大任务。要统一思想认识,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增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产业龙头优势,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更好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来看,在“双碳”背景加持下,能源国企将抓住机遇,将未来几年作为全面低碳转型的重要窗口期,积极、尽早地入局新能源系统,主要包括风电光伏、电动汽车、储能、绿氢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产业。
例如,作为能源转型的必要元素,全球氢能产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也不例外。
保守估计,205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约10%,2060年占比将达约15%,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图片来源:电力规划总院有限公司
11月27日,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022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2022中关村新型储能及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将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围绕“氢能产业与应用先进经验”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同时,如同打好地基一般,发现与发明离不开基础研究,双碳的实现还需要更多创新,更多技术的介入可以为能源供给端实现双碳提供怎样的助力?
在由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主办的2022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第二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将于11月27日举办。
一体两面,有碳排放就有碳吸收,控制碳排放的“重任”交给了能源转型,那碳吸收呢?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生动形象的阐明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
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草事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和必然趋势。
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
根据2020年12月国家林草局介绍,目前我国森林碳储量超过92亿吨,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都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大约7到8亿吨。
“十四五”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
随着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我国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
之所以能成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是因为森林、湿地及草原等生态系统具备碳汇功能,其中森林碳汇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
而将绿水青山真正转换为金山银山,这需要明确理念、模式、政策、体制、科技创新发展等多维度的目标。
以经济手段提高森林面积的政策已在多国实施,最常见的即实施林业碳汇交易。
当生态系统的“古老成员”——树木在碳交易市场成为“商品”,不少问题将会出现,例如:如何确保将“林业碳汇”收益最大限度返还给生态效益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实现生态惠民、生态扶贫、生态利民,是“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的重大现实问题。
同时,《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明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并实现中和,在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双碳”的达成离不开国际协同合作。那么,世界碳汇交易机制发展到何种地步?
11月27日,由国家林草局、国际竹藤组织、亚太森林网络主办的2022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2022年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在“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基调下,围绕林草碳汇创新主题,充分反映需求、展示成果、交流经验,促进林草碳汇的理念、模式、政策、体制、科技创新发展。在本场平行论坛现场,也将发布首批全国林草碳汇试点市(县)和首批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名单。
如同“林草碳汇”现在更像是一门生意,碳市场、绿色金融等概念在全球科技迅速发展进步的背景下更是空前活跃。
自2020年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来,国家已多次强调其重要性并持续进行了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部署。
11月27日,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2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将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围绕相关主题开展深入交流。
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更好助力这一国家战略,中金公司作为首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金融行业的领军者,以“投行+投资”的双重视角,结合其服务海内外实体经济的实践经验,解读关于绿色金融的见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资金支持,除政府资金外,市场资金也要及时“补位”,绿色金融已驶入“快车道”。
以绿色债券市场为例,这一市场正处于显著增长阶段。2016年至2019年,绿色债券的年度净融资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2020年和2021年则分别达到3816亿元和4486亿元;今年前10个月,净融资额已达6247亿元。截至2022年10月末,国内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合计2.36万亿元。
除金融行业外,双碳目标的具体实现有赖于各行各业共同发力。作为设计领域的研究,早有学者关注到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从去年开始,中关村论坛与世界绿色设计组织首次“牵手”合作。
2022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2022世界绿色设计论坛,将以“绿色设计助力碳中和”为主题继续开展交流与合作,该论坛依然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北京代表处主办,于11月27日正式举办。
在这场人类史无前例的自我革命中,各方正在并肩合作,为共享绿色未来贡献力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