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关村论坛
5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23中关村论坛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出席发布会,介绍2023中关村论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01
记者:2013年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集体学习,走进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请问,十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下一步有何新的举措?
吴朝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实力发展同步壮大,科技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推动引领现代化发展成为重要力量。
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四个方面显著增强。
一是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在全球创新版图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从科技投入和强度来看,据统计,我国全社会R&D投入从2012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的3万亿元。从投入强度来看,从2012年的1.9%到去年的2.6%。另外,从科研人员的总量和质量看,我国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时,这几年我国人才结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科研人员包括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规模、数量和质量看,据统计,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中国科学家发表的热点文章数在全球占比突破40%,高被引文章数已超过1/4,这表明我国在前沿科技方面,在知识创新方面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力量,不仅是主要的贡献者,也是解决目前全球一些共性科技问题的推动者。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技术交易是科技服务经济的重要指标。据统计,从技术交易额看,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60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8万亿元。这十年产生了一些重大科研成果,比如量子信息、核电、人工智能,这些技术不仅催生和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传统产业、传统制造业、传统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不仅催生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行业,也催生了远程医疗行业等新业态,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提升转型。我国高质量发展能力、科技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科技服务于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力显著增强。首先,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据统计,农业科技贡献率从十年前的53%提高到2022年的62%,增加了9个百分点,基本上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科技问题对乡村振兴、脱贫致富贡献很大。据统计,十年来我国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创新成绩,数万项的科技产品和农业产品,为农业领域的特色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体现出“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另外,科技服务人民健康能力显著增加。科技不仅推动了智慧医疗发展,互联网医院使得医疗资源的均衡性得到了提高,同时科技使新药创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几年,我国一大批关于抗癌的原创药在国内上市,中国癌症的五年存活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40%,这也是非常可观的指标。同时,在这次抗疫中,科技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是科技支撑赋能区域发展,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北京、上海、粤港澳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几年在很多指标上都有大幅度提升。例如,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六个主要的城市创新中心的指标都实现了翻番,其中有一些指标翻了两番,还有两个指标翻了三番,比如新增的高新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北京这几年的指标增加了八到九倍。同时,上海、粤港澳这几个地区创新高地的引领作用也进一步提升。
总结十年的科技发展,这四个“显著增强”以及科技实力的聚集,为下一个阶段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四个面向”,二是要构建起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三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优化提升国家创新效能,通过推进科技强国的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实现。
02
记者: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这次论坛的主题也是“开放合作 共享未来”。请问,在这方面目前有什么进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吴朝晖: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要求。十年来,全球科技进步巨大,取决于全球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坚持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围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推动科技创新。这些进展,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的“持续工作”。
第一个持续,是持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目前,我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并且与11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协议。这些双边合作协议旨在推进双方科技合作以及一些全球共性议题,比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清洁能源利用等议题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第二个持续,是持续支持高水平、跨国科技合作。主要体现在支持科学家、科学家团队、科学家机构跨国进行合作,我国已经试点成立了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鼓励包括我国在内的科学家和其他国家围绕全球共性问题展开的研究,共同推出研究成果。同时,支持科学家作为重要的参与方来参与或者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积极参加。作为重要成员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取得了重要进展,体现了国家担当。二是主动发起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例如,已在推动深时数字地球这项工作上取得了很好进展。
第三个持续,是持续参与全球创新治理。通过设立围绕一些全球共性问题,设立全球性科技议题,团结全球科学家开展合作。例如,围绕双碳、气候变化设立了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形成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同时,这些议题包括科技减贫、科技创新创业,以及遥感服务世界各国的科技治理。
本届中关村论坛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的特点。在国际化问题上,中关村论坛有四大特色。从目前论坛设置看,国际化特色、国际化元素都有进一步的增加。
一是增加了对国际科技组织的邀请力度。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将参会并举办13场平行论坛。二是增加了国际企业和机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有120余家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和机构参会,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前沿技术。三是增加了国际知名政要、产学研知名人士的参与力度。
中关村论坛是个国际性论坛,将打造成一个国际性的科技交流峰会,一个宣讲重大政策的平台,一个创新人才汇聚交流的平台,一些重要成果展示的平台和一些前沿思想碰撞的平台。
因此,要在国际化、全球视野上下功夫。科技部会同北京市,联同其他的6个主办方和参与方一起,通过论坛向世界传递出以下信息:一是中国科技合作开放的大门只能越开越大;二是共同推进科技向善、科技向上,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三是我们愿意跟世界一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03
记者:“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请问,科技部在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将推出哪些重大举措?
吴朝晖: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和布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明确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批示。
一直以来,科技部和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近期,科技部会同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12个部门单位,就进一步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
方案一共包括22项主要任务,从6个方面进行部署,包括如何做强做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何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如何推进科技开放合作等。对比之前的改革方案,该方案有三个方面的“突出强调”:
一是突出强调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原创科技策源能力的提升。一流世界科技中心的比拼,不仅比拼产业,更要比拼科技策源能力,所以要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实施北京基础研究的领先行动计划等举措,围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进行战略攻关,推进有组织创新,特别要形成北京原有的科研体系跟现在多学科、跨领域的创新网络。
二是突出强调如何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的引领作用。中关村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起到改革引领作用。下一阶段,科技创新中心的构建仍然要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实施中关村世界领先园区建设方案,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推进改革。一是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二是推进包括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在内的综合性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联动体系。通过这三项改革,综合推动中关村园区走在前列。
三是突出强调教育科技人才联动布局。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强调的。方案提出了如何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计划,将继续为外籍人才提供便利政策,推动战略性科技人才汇聚。通过改革,提升高层次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从而把北京打造成高层次人才高地。方案中也特别提出要把中关村论坛打造成一个国际性的全球峰会。
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委,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高地是党的二十大的战略布局,希望能够加快形成各具特色、梯次联动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组成的高峰和高原,迭代我国下一阶段区域创新高地的布局格局,其目的就是要在未来全球创新版图重塑过程中,把握先机、扎实工作,把包括北京在内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未来主要的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04
记者:很多企业和科研团队非常关注科技成果转化,请问国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哪些工作?成效如何?2023中关村论坛设置了技术交易板块,有哪些重要的活动和特色亮点?
吴朝晖: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它是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中的关键环节,缺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和金融就连不起来。第二,它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离开了成果转化,科技和经济很难连在一起。第三,它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
十年来,科技部高度重视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布局围绕一个主题,即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上,通过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其束缚,释放其潜力;围绕一个主线是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要提高成果转化,必须打通其链条,形成体系。科技部围绕这个主题主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和政策,持续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其目的就是要提升成果转化的水平和能力。
这几年,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加快”:
第一,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科技成果的转化政策很重要,这些政策现在主要聚焦在三个“权”的卡点上,即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最近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三项改革最为重要:一是科技成果转化赋权试点改革,即这个权赋给谁、怎么赋。二是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是个导向,评价科技成果不是只发论文,不是高高挂起,关键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价值。三是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试点。
以这三项改革为核心,推动系列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成效比较明显。据测算,去年3000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完成了1500余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每个单位近5000万元。这项数据显示,2022年的数据比2021年的增加了20%多,表明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加快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推进高水平成果转化,一是要提升企业端的成果吸纳能力和转化能力。二是要继续打通依托企业或者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体系,使得成果转化更直接、更高效。据去年技术市场的交易数据显示,企业完成80%多的技术吸附,趋势很好。
第三,加快构建和形成高标准的技术要素市场。成果的转化必须纳入到市场交易。去年,科技部联动相关部委,推出了建立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的专项规划,指导“十四五”的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一是推动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进入市场,鼓励单位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一个区域当中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推动更多成果转化入市。二是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场交易,服务新发展格局。三是通过布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区以及技术转移机构,联通技术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使得高标准建设技术要素市场成为可能。
下一阶段,我们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特别是继续推进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推进一系列成果转化政策能够落地,产生效益。关键是要支持与地方科技创新联动。二是要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的技术转移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贡献。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