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应对人类未来挑战;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科技浪潮,孕育产业新机遇……昨天,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主题演讲环节,包括诺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在内的顶尖科学家、领军企业家等重量级嘉宾汇聚一堂,可谓群星闪耀。他们围绕国际科技创新前沿和热点话题,为论坛线上线下的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
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主题演讲环节,重量级嘉宾围绕国际科技创新前沿和热点话题分享精彩观点。 (本报记者 蔡代征摄)
开放合作创新 应对人类未来挑战
“今年论坛的主题可谓恰逢其时。”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兼理事、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开场提到,几年前,共享未来概念可能还难以产生共鸣,如今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正身处其中。
全球经济遭受重创,面临粮食危机的人口翻了一番,新冠疫情带来了严重的次生灾害,但比尔·盖茨却表示,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依然乐观,相信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他的理由是,虽然新冠疫情的迅猛之势让人猝不及防,但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发出疫苗,所有这些成果都是通过专注创新和全球合作来实现的。
“人类有能力改善我们的世界。”展望人类的共同未来,比尔·盖茨认为,我们需要基于创新与合作做出全面而广泛的应对。面对世界范围内多种迫切的需求,借助创新就能够有效满足这些需求。他说,如今的问题已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尽最大可能调动人类聪明才智、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应对挑战。
“我想我们会选择肯定答案。因此我有信心,我们将在多重挑战之下重整旗鼓,在下一次全球大流行给世界造成悲剧之前防患于未然。”他说,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于科技创新,将能够通过分享其科技成果与成功经验为世界做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围绕“科技共同体——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主题进行演讲。他认为,当前诸多全球共性挑战单独依靠某个或某些国家难以解决,科技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人类的知识体系正在变得无比庞大,很多共性挑战,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国际合作来解决问题。”施一公认为,不同背景、地区、文化和种族的人,能为创新带来独特力量。“高质量的国际合作与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并不相悖,反而是相互促进的。”施一公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引发全球竞争格局重构。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带来难得的“赶超”机遇。
然而,当前的国际合作也面临着障碍,例如大国之间科技竞争日益加剧,政府间限制增多等。对此施一公认为,破局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国际顶尖人才。“要通过人与人的往来互动,形成融通开放的世界观,塑造多元化、包容性的人文环境,增进理解与信任、消除偏见和误会,为合作提供丰厚的土壤,为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当天,施一公特意戴上了一条橙黑相间的领带,他表示:“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色,戴着它象征着对研究型大学和国际间开放合作的致敬。”在我国,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尝试也在兴起。由施一公筹办并任校长的西湖大学,目前已与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26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聘请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位优秀科学家担任导师。
合作与创新,还生动体现在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分享的一张创新地图里。“我有一个习惯,在完成每次科研后,会向实验室所有团队成员致谢,有时不仅公布他们的名字,还会拿出一张世界地图,用大头针标记所有人员的出生地。”他说。
“这样一张地图是非常壮观的,因为它反映出团队成员在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阿德姆·帕塔普蒂安感叹,“他们来自亚洲、欧洲、美洲,我们还在努力争取更多来自非洲、南美洲的成员。”他还用电影《黑豹》中自己喜欢的一句台词作为演讲结束语:“真理让我们紧密相连,而不是让我们分离。在危急时刻,智者搭桥,愚者筑墙。”
加强基础研究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数学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科,和其他学科或者是科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不管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数学会一直存在,而不会被其他东西取代。”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举例说,计算机科学或者编程,现在虽然非常有用,但10年之后可能就被取代了,但数学不会这样。2018年,不到40岁的考切尔·比尔卡尔获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作为一名基础数学家,他在演讲中提醒,要重视应用数学和基础数学,特别是基础数学。如果希望能够有强大的应用数学的话,首先要有强大的纯粹数学或者基础数学。“没有纯粹数学的支撑,应用数学是走不远的。”他说。
2021年6月,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入职清华大学,并参与推动“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引进非华裔菲尔兹奖得主。从他的经验来看,中国现在对数学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了,他希望这一点能继续下去。中国是个大国,如果只有清华大学等少数几个数学中心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大学来支持数学发展,而且必须要支持应用数学和基础数学,两方面都得注重。“原因之一就是,那些所谓的纯数学可能在几十年之后,才能支撑到应用数学,所以大家往往忽视了它。”
1986年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访问讲席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如何提升科技创新”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关于基础研究的独到观点。他认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为什么研究”,后者是为了解决某项具体问题,而前者是出于好奇心驱动。即使两名研究人员在进行同一项研究,因为驱动研究的原动力不同,一位可能做的是基础研究,而另一位则可能是在做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主要是解决某项具体问题,而基础研究则可开创全新的领域和产业,创造出数百万新的就业机会。”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以美国为例分析,美国的顶尖大学只专注于培养下一代人才,不允许老师从事应用研究项目,而是会成立独立的研究机构来进行政府、企业等需要的应用型研究。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林肯实验室,斯坦福大学也成立了从事应用研究的实验室。“对美国大学基础研究的资助是美国有史以来做出的最好投资之一。”他说。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认为,中国大学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才以及开展应用研究两大使命,而一个好的中国大学的评估体系应该将这两个使命分开,分别进行评估。
迎接科技浪潮 激活产业新机遇
今年的中关村论坛上,人工智能大模型无疑是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人工智能引发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箭在弦上,甚至有观点提出,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到来。
“大模型将改变世界。”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提出,当下人们正处在一个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新时代,大模型改变了人工智能,并将改变世界。他认为,大模型对人工智能的重新定义体现在三方面:重新定义人机交互、重新定义营销和客服、催生AI原生应用。未来所有的应用都将基于大模型来开发,每一个行业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大模型。大模型会深度融合到实体经济当中去,赋能千行百业,助力中国经济开创下一个黄金30年。
李彦宏同时提醒,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对人类不利的方向,为防止技术失控,需要那些拥有先进AI技术的国家通力协作,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制定规则。“要参与规则的制定,就要先上牌桌,才能拥有话语权,才有全球竞赛的入场券。”他说。
数字经济大潮袭来,数字体育等借助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话题也成为论坛嘉宾的关注点。“全球数字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我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龙头有望为世界贡献我们中国的力量。”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亚洲电子体育联合会主席霍启刚提出。
据统计,超过70%的全球数字体育市场在亚洲。此前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体育等项目的开展。霍启刚说,中国的科技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也拥有巨大的市场,这些都为我国发展数字体育带来了竞争优势。
作为常年关注体育产业的人士,霍启刚认为,北京是全球唯一的“双奥”城市,这项独特优势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和应用新场景,抢占数字体育产业的全球制高点,引领中关村成为数字体育产业的全球聚集地,从而加快北京打造成全球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未来,我们仍然需要探索如何推动数字体育走进每家每户,推进全民群体体育,尤其是突破乡村及我国部分地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短板,深化健康中国的国际形象。”霍启刚说。(孙杰 孙奇茹 赵语涵)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