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一号”、SegGPT视觉大模型、柔性可折叠的玻璃、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系统、下一代云化开放无线网络新型空口试验验证平台……5月30日,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五位来自不同科技领域的专家分别对相关创新成果作了解读。
“夸父一号”已观测到200多个太阳耀斑
2022年10月9号,“夸父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它也是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夸父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甘为群表示,“夸父一号”主要服务于研究太阳“一磁两暴”的科学目标。而所谓的“一磁”是指太阳磁场,“两暴”是指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暴发现象,一个是太阳耀斑、一个是日冕物质抛射。通过发射“夸父一号”,可实现在一颗卫星的平台上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和彼此关联,并为空间天气提供支持。
甘为群还表示,“夸父一号”在去年成功发射以后,经过半年的在轨测试,大部分仪器的工作状态达到了在轨科学运行的要求。其中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HXI)载荷的在轨表现最为优秀,迄今已观测到200多个太阳耀斑,不仅实现了我国首次太阳硬X射线成像,其成像质量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据了解,今年4月,“夸父一号”科学团队向全球宣布卫星数据试开放,并举办卫星数据使用国际培训会,25个国家近400位太阳物理工作者受邀参会。
通用视觉大模型可快速识别追踪不同事物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表示,研究院是国内最早开展大模型技术的系统化研究机构,早在2021年3月就发布了“悟道1.0”大模型,此次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的SegGPT视觉大模型是世界上首个通用视觉分割模型,达到了国际最前沿水平。
他说,以前也有很多针对视觉的人工智能模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的车辆识别等,但这些属于“专用视觉模型”,比如考勤打卡的系统只能完成人脸识别,不能识别车辆或其他东西。而SegGPT是一种通用视觉模型,可以实现对图像和视频中一切要素的分割区别,比如人、车、动物、植物、建筑,还可以区别更细微的特征,比如人脸,车辆的零部件、医学影像中的病灶、遥感图像等。
据黄铁军介绍,SegGPT还具备灵活推理能力,只需要用视觉的方法给它提示,比如提供一个或者几个例子,它知道提供者意图之后,很快就能从视觉场景中找到提供者感兴趣的一些目标对象,同时还能支持多个目标的查找。而且SegGPT也有持续追踪能力,比如一个视频里有很多人物,如果选出其中的三个人,后面所有这三个人出现的场景就都能自动找出来,进行连续的检测跟踪。
黄铁军认为,这样的技术面向未来有特别多的应用。大致来说,语言类通用人工智能更多满足信息服务类的需求,视觉方面则主要是解决如自动驾驶、机器人这类的实体类智能。“简单讲,车是智能体,机器人也是智能体,我们要为一个物理的智能体装上一双眼睛,让它在什么复杂的场景里能分清不同的事物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说。
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让手机等电子设备变得更轻薄
目前很多人都用上了可折叠手机,但其屏幕材质多采用塑料。这种材质虽然弯曲性好、柔性可折叠,但光学性能不佳,表面硬度低,并不适宜一些特殊场景的应用。中国建材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少波在发布会上展示一种他们新研制的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
张少波表示,这种柔性可折叠玻璃克服了塑料材质的缺点,最薄的厚度仅有30微米,相当于普通A4纸的1/4,弯折半径则可达到0.5毫米,用在手机上折叠后严丝合缝,可使得手机的屏幕越来越薄,从而让整体的设计更加轻薄。
据了解,这种柔性可折叠玻璃在弯折寿命测试中已经突破了100万次,而行业合格标准只需要20万次。目前,该产品已通过了国内知名终端企业审核和验证,开始批量交付,即将实现国产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在折叠手机屏上的应用。
“利特刀”用机器人治脑病
心脑血管疾病、脑深部肿瘤或者癫痫等疾病的治疗历来是医学界的难题,因为大脑结构非常复杂,有很多手术难以到达的禁区,或者说切除病变后可能带来难以避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给病人造成终身的残疾。
在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介绍了他们参与研制的一种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系统。这种被称作“利特刀”的激光消融系统主要是用于重大脑疾病的治疗,比如脑深部或者脑功能区的肿瘤、癫痫以及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后出现的放射性坏死。
贾旺表示,“利特刀”的治疗原理就是用一个高精度的手术机器人,把一个直径只有1.8毫米的激光光纤准确地送到病灶的中央。手术机器人的精度误差在0.5毫米以内,直径不到2毫米的光纤,通过提前规划的光束线设计,让它持续发射激光,利用光热效应把预消融的区域温度提升到预定范围,这样可使病灶组织或者肿瘤在几分钟时间内被灭活消融,最终达到微创的治疗效果。
据介绍,该产品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目前在国内已经完成了超过400例手术,一些病人在术后2-3天就可以自行出院,预后良好。
下一代无线网络技术平台支持6G技术研发测试
6G技术是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新热点。要开发6G技术,就需要一些基础平台进行支持,比如6G关键技术的测试和验证。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在发布会上,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光毅介绍了一种由他们研发的下一代云化开放无线网络新型空口试验验证平台。
刘光毅表示,这个平台支持面向6G的所有候选频段相关关键技术的测试和验证工作。目前,这个平台可通过虚拟化实现软件和硬件的解耦,使得未来新技术的测试和验证可以像在PC机上开发一个软件那样方便,非常有利于国内外的一些中小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更加真实全面的、面向6G的关键技术测试和验证,加速6G研究从理论走向核心技术、标准产品和应用,贯通从基础理论到整个产品落地的端到端全生命周期创新链条,培育更多的原创技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