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力推动一大批高校院所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是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北京科创基金”)一个突出亮点。成立五年来,北京科创基金通过创新性与高校院所、科学家合作成立15支基金,成为了一大批顶级人才、科学家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助力。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投硬科技、投原始创新”等特色鲜明的北京科创基金,一推出就吸引了北京众多高校的目光。
北京科创基金成立不久,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受北京大学委托,就与北京科创基金共同筹建成立一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由方正和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基金名为“北京元培科技创新投资中心”(以下称“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一为纪念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二取元培之培育原始创新之意。
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10亿元人民币,存续期12年。成立两年多来,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累计投出项目38个,投出金额超6.76亿元,其中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项目占比超60%。目前,被投项目中1个项目已成功实现IPO,15个项目完成后续融资,实现了良好回报的同时,有力促进了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以耐心资本,承担“副驾驶”定位
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紧密合作,全面对接北京大学校内33个实验室与研究中心、41个双一流学科、101位两院院士及众多优质前沿科技创新项目。
“初创期、早期项目估值较低,投资回报空间大,但是风险较高。”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不要求早期项目做到面面俱到,但会要求它有足够长的“长板”,有领先的技术,或者能够解决某个“卡脖子”问题。
在早期项目的投资中,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首先看重人,对于创始人,有创业热情是首要的,同时也看重创始人在精力和资金方面的投入程度,以便判断创始人的能力和企业的可靠性。其次,专注于企业本质,坚持低风险原则,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关注该企业是否具有技术壁垒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宏观环境和微观情况,对企业的成长保持合理的预期,而不是要求企业都实现高速增长。
至于其他一些方面的因素,如项目的商业模式可行性,在早期阶段是很难确定的。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倾向于支持满足前述标准的创始人,支持企业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陆续完成产品开发、验证和市场开拓等事项。
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
智能物联网(AIoT)芯片设计公司——微纳核芯,是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最具代表性的投资之一。微纳核芯专注于AIoT SoC芯片领域,曾荣获“2022中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最佳投资案例”,创始人叶乐是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导。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参与了微纳核芯的第一轮融资,帮助企业梳理知识产权转化流程等。此后,基于对微纳核芯技术实力和商业前景的充分认可,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企业进行了持续、多轮加码投资。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团队研发出首款“脉冲视觉传感芯片”,具有全时成像、自由动态范围成像、宽频成像等特点。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资团队对项目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与公司团队成员进行访谈,共同探讨未来公司技术研发与产品化方向、组织架构及团队配置、产业化落地方案等,最终依据北京大学成果转化相关管理办法,完成对项目的投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教授王乐今团队为治疗眼科疾病所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通过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资,已研发出植入式眼球震颤电刺激技术,用以解决世界眼病难题——先天性眼球震颤,将为全球近千万患者带来福音。
市场化、专业化
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赋能
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管理,为项目产业化、公司治理、团队搭建等深度赋能,为项目提供长期又可信任的资金支持,极大激发了学校科研人员等对于成果转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也有效提升了学校成果转化机构的队伍建设与专业服务能力。
今后,北大元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将继续携手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践行支持早期重大原始创新的初心和使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