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辞旧岁,祥龙迎新春。
值此2024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全体同仁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重要批示。5月,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要求北京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一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战略谋划和工作部署,部市区联动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8536.9亿元,同比增7.4%;1-11月,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技术收入1.89 万亿元,同比增长32.6%;“高被引科学家”有411人次,首次位居全球城市首位;连续7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蝉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全球第三;独角兽企业数量114家,位居全国第一……
这一年,我们抓好谋划落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蹄疾步稳。部市联合印发实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经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部市联合编制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分园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园建设、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等指导意见,形成“1+3”政策体系;建立“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统筹机制,形成规划全周期工作体系。
这一年,我们紧扣国家需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壮大。全力服务保障在京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占全国总量28.1%;完成新型研发机构阶段性评估,出台支持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8家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脑科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源研究院推动“悟道3.0”在语言、视觉、多模态等基础大模型上取得突破,量子院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这一年,我们强化有组织科研,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支持建设20家技术创新中心协同攻关;支持23家特色产业园建设,打造高品质产业承载空间;印发实施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工作指引,重点布局一批共性技术平台;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涌现出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全球首个实现3D任务的具身通才智能体、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等一批重大成果。
这一年,我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研究形成推动“三城一区”统筹联动与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超过270个;印发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和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形成以海淀区为核心,辐射有关区域的空间布局;市区联动打造CGT(细胞基因治疗)产业集群,搭建工业级核酸合成、载体递送等4个关键技术平台;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培育生物制造等医药健康产业新增长点;支持24家科技服务品牌机构、18个专业开放服务平台、44家科技服务机构在怀柔科学城、城市副中心等集聚发展;推动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落地实施,出台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大力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这一年,我们优化配置创新要素,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推进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落实,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有序向示范区全域推广;出台市自然基金经费管理办法,全面实施“包干制”;持续开展科技新星遴选、科学家创业CEO培养等工作,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推动中央在京重点高校院所落实《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举办中关村“火花”系列活动,强化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印发中关村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设立50亿元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成立人工智能、医药健康两支百亿级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全周期支持,分层分类助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印发实施进一步统筹应用场景完善全流程创新体系工作方案,统筹开展“两级三类”场景建设,全年共发布应用场景334项。
这一年,我们深化交流合作,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形成。2023中关村论坛围绕“开放合作,共享未来”年度主题,设置六大板块,共举办150场活动,现场参会人数、演讲嘉宾人数、参观人数均创历史新高;高水平举办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和2023年北京科技周活动;成功申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出台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16条措施;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挂牌,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成立,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增长109.8%。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京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主体聚力攻关、集智闯关、努力过关的结果,也是科技系统干部职工精诚合作、团结协作、努力耕作的结果!在此,向奋斗在首都科技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北京明确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十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条主线,凝聚创新伟力,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主力军,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团结一心投入到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全体同仁
癸卯年腊月三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