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勠力同心,共谱新篇。十年来,北京充分发挥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京津冀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分工合理布局不断推进,一颗颗从北京出发、向津冀播撒的“金种子”落地生根,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在三地深度融合,京畿大地一派勃勃生机。
破茧成蝶
协同发展天地宽
在鸡蛋上雕刻出“天坛祈年殿”、“绿水青山门头沟”logo;铅笔笔芯上雕出的吉他等乐器栩栩如生,用放大镜可见均匀一致的刀纹;合二为一的加工零部件严丝合缝,看不出一点间隙……北京精雕集团展示大厅里,一个个美轮美奂的产品在一台五轴数控机床的操作下得以成型。
合二为一的加工零部件
一百多公里外,精雕集团位于天津的研发生产基地也逐步开始运行。“未来,这里将成为我们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基地,进一步建立起以北京为总部,天津、廊坊为核心制造基地的格局。”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总经理杨锰说。
精雕集团踏上这场京津冀布局之路,始于约十年前。成立于1994年的北京精雕集团,从零开始一直坚持精密数控机床自主研发。然而在2011年前后,企业发展遭遇瓶颈:公司既要研发、又要生产,北京的车间不够用了,公司部门之间甚至常常因为抢车间而“打架”。
2014年,为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集团将项目生产基地和装配基地从北京搬迁到河北廊坊,截至目前,廊坊已经成为集团最大的机床核心制造基地,15万平方米的占地规模,年产8000到1万台中型精雕机。
北京精雕集团廊坊制造基地
在“北京研发、津冀生产”的格局下,公司踏上了跨越式发展之路,精雕集团自主研发并生产的高端数控机床在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领域不断落地,实现一个个国产化替代和突破。随着去年位于天津的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基地逐步投用,公司进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攻坚的范围进一步扩容。
超图软件在河北设立的河北雄安超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为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大规模开工建设及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地理空间数据支撑;眼神打造的智慧城市大脑和城市视觉感知计算的底层引擎,已参与到雄安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助力雄安一体化智慧大脑AI计算平台、人工智能算法开放平台等底层化平台建设;由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我国首列自主研发的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在河北保定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下线……十年来,北京持续加强京津冀三地技术市场融通合作,围绕津冀在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建材、环保、医药、纺织、食品加工、农业科技、物流等传统领域提出的具体需求,结合北京5G、AI、工业物联网等技术优势,梳理成熟技术,形成技术供给清单,定向提供技术成果。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6758项,比上年增长14.9%,成交额748.7亿元,增长 109.8%。
不止是技术成果的输出与合作,“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完整链条已然成型,三地集中优势资源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三地以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为抓手,率先打破管理机制条块分割,实现科技项目跨区域联合申报,累计投入经费8700余万元,围绕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双碳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资助了17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
串珠成链
金字招牌闪耀京畿
在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有限公司,企业服务部总监张立健胸前工牌上有着醒目的“001”编号。从科技城前期筹备时就已参与相关工作的他有个响亮的名号——“一号员工”。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在京外的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京津中关村科技城2017年年初在宝坻破土动工。
张立健清楚记得,刚到宝坻时,在科技城的地块附近踏过麦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客户想要购买的地块附近,描绘起未来建厂图景的画面。
一切从平地而起的科技城有着无尽的想象空间,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展厅、没有入驻企业、水电气热还未开通,就着从隔壁“邻居”园区处借来的一小片地,张立健和同事们搭起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临时展厅,开始了此后被张立健和同事们笑称为“裸招”的招商之路。
好在,“中关村”这块金字招牌发挥了作用。出于对中关村的信任,合众汇能、洛克机械等五家企业成了科技城的第一批住户。
从“北京中关村”来到“宝坻中关村”,打头阵落地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企业们收获了超乎想象的新天地。
合众汇能是科技城首批入驻企业,作为从事超级电容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北京合众汇能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后一再增加投资。“拿2021年来说,公司当年高端器件的出货量达到前几年的总和,增量几乎都来自天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基地。”北京合众汇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光环新网落地科技城,缓解了北京的能源结构压力;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以博宇半导体、合众汇能为代表的细分行业领军企业落户科技城,为京东方等北京龙头企业提供上游配件产品支撑;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瑞科恒业、波森商用车、联恒工业等企业落地,为北京的整车装配提供零部件支撑……
串珠成链,攥指成拳,一颗颗“金种子”在津冀生根结果,“类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雨林逐渐成形。多年深耕细作,终成产业丛林,挺起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硬“脊梁”。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以构建园区链为支撑,推动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等深度融合配套,推动京津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分工合理布局,以合作园区为载体,实现率先协同发展。截至2023年底,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共建园区累计注册企业4913家、1526家、362家。
协力同心
锻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初冬时节,坐落在曹妃甸工业区的北京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公司,生产繁忙有序。钢厂尾气,竟能变身高蛋白饲料——2018年,首钢朗泽在曹妃甸建起全球首套钢铁工业煤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项目。年产蛋白5000吨的首钢朗泽河北公司,一举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该技术的工业流程再造。
据悉,这个曹妃甸工业区的明星项目,以钢铁工业废气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实现尾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未来还将助力更多钢铁企业,为京津冀等更多地区的蓝天白云做出贡献。
2023年10月10日,天智航第三代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适用范围从原来的“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开放或经皮手术”,扩展至可用于“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开放或经皮手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这也是全球首款实现了“脊柱、关节、创伤”三大领域骨科手术全覆盖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领跑”新突破。
天智航“天玑”全功能骨科手术机器人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领先世界的天智航,也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年,天智航获投新三板定增4亿元融资,融资资本方分别为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
“北京研发、津冀转化”,不仅解决了研发、生产空间的问题,也为企业后续高质量发展、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力的保障。
去年9月,在2023德国汉诺威机床展览会上,来自中国的精雕集团展区人气十足,人头攒动间,能看到不少国际同行的身影。“前些年参加这种制造类专业展会时,人家一看是中国企业的展区,都不怎么感兴趣。这两年就不一样了,国际同行对我们的兴趣越来越大,展台的吸引力和热度越来越旺。”杨锰说。
近两年,精雕的高端机床不仅在国内热销,也卖到了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让中国的数控机床也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杨锰说。如今,精雕集团在全国已有40多个分公司,并在美国、德国、越南等海外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
与此同时,北京市还支持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地区创新研发基础制造服务平台,通过自建核心制造资源、整合津冀优质制造资源,实现“北京研发、津冀协同制造”的新模式,截至目前,该平台整合京津冀地区优质制造产业链50余家,供应链300多家。
像首钢朗泽、天智航、精雕一样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仍在京津冀不断孕育。体制协同、政策协同、产业协同、服务协同,为深化协同创新平台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北京推动设立了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在“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等领域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8项,并连续举办8届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设立京津冀联合实验室,支持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河北长城汽车联合建立首个京冀联合实验室;设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实现753家创新机构服务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成果转移转化加速推进,产业分工合理布局。近年来,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推动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不断加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布局应用场景示范建设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创新生态培育,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高效落实。
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未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殷殷期盼。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重要引领地,北京的“创新因子”正加速飘向津冀大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交上创新答卷。
“我们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共同打造区域发展高地,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