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优秀基础研究项目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促进企业端和项目端的联动交流与对接合作,2月28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联合基金“医学工程”领域资助项目交流会在纳通集团召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资助项目团队、纳通集团相关部门代表共同参加此次活动。
会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韦瑾表示,近年来市基金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积极吸引企业参与联合基金,通过召开资助项目交流会,为项目团队和企业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促进了基础研究项目成果转化。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科技发展处处长梁爱民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联合基金模式并积极加入其中,促进了更多成果在参与企业中应用,创造了良好的产业价值;海淀区将在基础研究和成果应用两端创造良好环境,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纳通集团董事长赵毅武表示,通过与市基金密切合作,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与纳通集团从陌生走向熟知,合作过程中企业对基础研究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信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菅凤增表示,联合基金建立了由产业提出关键技术需求、研究人员攻关的科研模式,为基础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转化路径,真正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此次交流会共设置骨植入物与修复技术、智能诊疗技术、脊柱及脊髓损伤修复、细胞技术与组织再生、口腔及颌面修复技术等五个会场。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仉建国等66个资助项目负责人,就基金项目研究进展、成果转化需求等方面进行分享交流。
据统计,纳通集团加入市基金-海淀联合基金3年来,总计出资1300万元,围绕骨修复与促成骨、脊柱脊髓治疗、颌面口腔、干细胞再生、智能诊疗及智能手术等领域共参与资助66个项目,并已与40%的获资助项目团队达成合作意向。如公司参与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团队“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项目,入驻纳通园区3年,双方合作建成了中试放大车间,并完成新一轮融资;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孙卓然依托“可吸收颈椎Cage”项目、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王超依托“口腔精准骨增量生物活性支架”项目已开展产业化合作;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志为合作的全膝关节假体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李震合作的胃癌特征气体检测仪项目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有效支撑了纳通集团在骨科材料、手术机器人、智能化医疗控制系统等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形成。
市基金-海淀联合基金自2017年设立以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和企业等各方累计投入经费2.8亿元。该基金围绕无线通信、计算机视觉、能源材料、医学工程、疫苗和流行病学等领域,累计资助616个项目,“市-区-企业”各方资助总经费2.75亿元。“企业出题、科研人员解题”的模式,能够协助企业快速确认相关领域优势团队及新技术、新方法,将基础研究与区域产业技术升级、企业布局前沿技术建立起紧密链接。
随着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企业出资参与联合基金的热情进一步提升。2024年,市基金-海淀联合基金新增联想、海博思创、同方威视、联影医疗等4个合作企业,年度经费规模突破1亿元,成为联合基金“市-区-企业”三级联动促合作的典范。同时,市基金在与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怀柔区共设联合基金的基础上,将推动与大兴区、顺义区、经开区及相关企业探索设立联合基金,并开展丰台联合基金二期合作,2024年市基金联合基金合作企业数量有望突破30家,将打造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的新局面。
未来,市基金将持续推动联合基金合作企业与项目团队间开展深层次对接合作,通过举办资助项目启动会、交流会等,为研究团队和出资企业之间架起合作桥梁,推动更多市基金优秀基础研究成果在京落地转化,促进北京市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