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第一动力,协同是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催化剂。当前,科技创新呈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政策、资金等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广播电视局建立超高清电视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实验室,平谷区建立线上线下畜禽种业共性技术平台,顺义区通过政策引导、联盟组建等方式推进孵化器建设,在汇集科技创新要素、提供科研基础条件、承担科技攻关任务、产出创新成果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典型案例
案例一 市广播电视局开展部市合作打造首都视听科技创新新平台
点评:市广播电视局与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开展部市合作,建立超高清电视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实验室,推动大视听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在自主研发、协同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改革背景
当前,随着超高清、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和在视听领域的深入应用,视听新业态不断孕育、成长、成熟、变革,与其他领域加速融合,重绘数字文娱地图,重构广电发展格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壮大网络视听产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继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推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市广播电视局积极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部市、市区联动合作,推进新视听产业协同发展。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下,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开展部市合作,共同推动成立超高清电视技术研究和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立足“基础研发支撑、开放试验验证、产业协同攻关、应用创新孵化”四个平台建设,开展大视听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设备研发、国产标准孵化、知识产权服务、设备及内容测试认证、技术人才培训以及规划战略咨询等全方位技术研发及服务工作,为推动“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提供支撑。
二、改革做法
1.推动大视听关键技术攻关,抢占新视听科技创新高地。实验室充分发挥技术资源整合汇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重大科研及产业孵化项目,联合科研院所、视听机构、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及装备企业,共同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新视听协同创新平台。针对大视听节目拍摄制作、音视频编解码、信号传输、终端显示等关键技术环节,重点围绕智能拍摄、4K/8K制播系统、云制播、8K体育赛事转播等技术领域,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关键设备研发、国产标准孵化,协同推进“卡脖子”核心技术研究以及重点产品设备产业化进程,共铸首都新视听科技创新高地。
2.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速技术成果应用落地。实验室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各试验环境,打通超高清制播、XR虚拟制播、云制播、人工智能视频修复增强、三维声制作等技术的端到端系统链路。面向北京市及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企业和机构开放共享实验环境及仪器设备,支撑企业开展超高清、高新视频等大视听领域软硬件系统研发、调优、系统联调、测试等工作,为其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中试熟化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3.建设对外交流和服务平台,为全国广电行业发展提供“首都动能”。实验室建设对外交流和服务平台,开展国内外产业交流活动、前沿技术培训服务、专业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围绕高新视听技术及产业发展,定期举办会议论坛,与日本、德国、阿拉伯等国家,以及国内大视听领域内容制作机构和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交流国际广播电视新技术、新应用场景,探讨发展方向和策略,为中国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可行建议。面向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拍摄制作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题技术培训、产品和系统实训等全方位培训服务工作,提升行业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及专业素质。开展超高清拍摄、制作、传输、接收及终端显示全产业链产品设备的委托测试及入网检测等服务,规范产业发展。
三、改革成效
1.坚持自主研发,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实验室已建设完成全媒体演播室、体育赛事制播实验室、沉浸式音频实验室、8K制作与评测实验室、编解码仿真实验室、超高清内容检测实验室、云制播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具备超高清和视音频内容制作、编解码、传输仿真、终端体验等涵盖端到端的全流程技术环境,部署了包括VR球幕系统、绿幕、XR虚拟制播、体育赛事远程制作、多维声监听、8K LED终端、云制播、人工智能修复增强等技术系统。承担了12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与大视听产业链上下游机构、高校和企业协同开展4K/8K超高清编解码、VR/AR/XR、云制播、数字版权保护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制定了15项行业技术标准,获得8项省部级项目奖励、国际算法竞赛第二名,为全国广电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平台支撑。
2.坚持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卓有成效。实验室对接我市及全国超高清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集群,依托3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具有强大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大视听技术及应用创新中心,推进形成首都大视听产业发展新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近三年,实验室建设完成云转播技术研究与测试试验平台、沉浸式XR虚拟拍摄制作技术研究与试验平台等专业科研平台,总投资近5000万元,已为清华大学、数码视讯、中科大洋、科旭威尔等数十余家高校和企业开放共享实验室试验平台,为4G聚合视频编码器、云端图文渲染制作系统、5G背包等产品提供了中试熟化服务,有效支撑了产品的性能优化和场景验证。
3.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成果颇丰。加强国内外交流,助力我市视听产品和技术“走出去”。举办“大视听产业系列沙龙活动”,邀请日本、德国等国外和国内专家学者研讨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和策略,举办新加坡国际广播电视展线上展览、中阿广播电视转播技术创新论坛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深化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务实合作。推动科教和产教融汇融合,助力新视听技术培训和普及。实验室成功举办三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培训暨预选赛(北京赛区)。同时,实验室作为北京“视听小站”,配合举办科技助老公益直播课及科技助老培训进实验室活动、北京视听零距离新视听科技体验“走进超高清实验室”专题活动-超高清专题科普讲座。
市广播电视局与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通过建立重点实验室,有效推动大视听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下一步,将在技术协同攻关、产品应用示范、人才联合培养等多方面与政府部门、企事业、科研院所建立深度的合作创新模式。同时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并创新激励政策,进一步强化资金和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调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撑技术创新。
案例二 平谷区集聚科技资源要素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北京样板
点评:平谷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建立集“检测、存储、孵化、国际交流、研发、服务、交易”为一体的畜禽种业共性技术平台,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和应用,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发展的“平谷样板”。平谷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需求,有效搭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模式,其改革探索实践值得肯定。
一、改革背景
2020年4月,平谷区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获得创建资格。产业园建设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集聚现代农业科技资源和要素,围绕现代畜禽种业“高精尖”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积极打造以蛋鸡、奶牛种业为主导,辐射带动油鸡、生猪种业等全面发展的全国“畜禽种业创新高地”,为建设一流“农业中关村”,打造硬核“农业中国芯”提供核心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提供北京样板。
二、改革做法
1.谋划产业发展布局,集聚畜禽种业科技创新要素。有效联动产业布局,在核心区6个乡镇重点布局蛋鸡、奶牛等畜禽种业产业,使其发挥高端引领作用;在兴谷经济开发区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产业向下游延伸和产业链价值提升;在马坊物流基地布局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园区发展提供配套支撑。丰富畜禽种业品类,产业园引入蛋鸡、肉鸡、肉鸭、奶牛和生猪五大畜禽种业产业,保有京红1号、北京油鸡和贵妃鸡等7个鸡种质资源和南口1号、SM3樱桃谷鸭2个鸭种质资源,以及中育种猪、皮特兰等6个猪种质资源,形成了目前畜禽品类最全、品种最丰富的产业园。聚集种业龙头企业,将峪口禽业、正大蛋业、新希望等国内国际一流种业企业和拜耳、联想佳沃、华智生物等农业科技型企业聚集到产业园中。集中科技创新要素,产业园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市农林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农业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模式。
2.发挥政产学研引领,构建“金三角”科技合作模式。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科技支撑,以“金三角”模式推动多方要素融合、协同创新、共建共享,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和应用。产业园与国内外高校院所以及首农食品集团、阿里巴巴集团、华为集团、拜耳作物科学等头部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创服务、产业发展等平台,形成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孵化加速、到三产融合等农业全产业链布局。市政府、平谷区政府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创建的“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园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将国家级科教资源优势与平谷区产业资源优势有效结合,为平谷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全域性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多点布局建设种牛繁育示范园区项目、现代化叠层笼养祖代蛋种鸡示范基地、新型正压高效蛋雏鸡孵化基地、北京油鸡保种场等,示范和带动畜禽种业产业的高效发展。打造以畜禽种业为龙头引领,辐射带动下游规模养殖、食品加工、新型饲料、动物保护、养殖装备、品牌营销与冷链物流等领域关联产业的产业全域性布局。建设信息综合平台,以育种为核心,将研发、生产、销售环节进行远程展示和互联互通。依托马坊物流基地,集聚顺丰、阿里巴巴、美菜网等专业企业要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涵盖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畜禽良种繁育及配套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孵化与市场营销全链条的创新链。
4.开拓国际化视野,推进全方位开放式科技合作。产业园坚持开放式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导入国际元素,取长补短。坚持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产业园先后承接了高产蛋鸡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蛋鸡基因组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与新配套系培育、基于肉蛋品质关键技术领域创新能力提升、蛋鸡良种增效线下线上一体化应用与推广等国际化项目。坚持科研平台国际化,依托北京科技大学在生物种业领域的研发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顶尖创新人才进入产业园创业发展。坚持合作伙伴国际化,围绕畜禽种质资源高效保存、基因编辑、基因组选择等关键技术,与美国PIC、樱桃谷鸭公司等合作伙伴开展联合攻关。
三、改革成效
1.打造畜禽种业共性平台。产业园打造集“检测、存储、孵化、国际交流、研发、服务、交易”为一体的畜禽种业共性平台,其中线上部分打造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无限拓展的“农业中关村云园区”,并集成“云端实验室、云孵化中心、云交流中心与畜禽育种大数据中心”,链接“专利池和专家库”;线下部分建设畜禽遗传物质保存和检测中心,实现了遗传物质的保存、检验检测等功能;建设畜禽育种大数据中心,提供育种大数据存储和分析等服务。同时,搭建畜禽种业孵化、国际交流和展示平台,吸引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培训、国际交流活动推动技术交流和科技成果孵化。
2.“数字化”助力产业效率提升。在政府层面,开展区农业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实现农产品、食品、环境等常规成分检测,种子及动物基因检测,核酸与微生物检测,以及全产业链的数字监管和风险预警。在企业层面,以正大蛋业为代表的养殖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养殖模式的示范与应用,人均蛋鸡养殖量达17万只,为传统模式的8倍以上。峪口禽业联合北京沃德博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首个“产业+互联网”平台—智慧蛋鸡综合服务平台,已聚集产业链上下游170余家供应商共同为养殖户提供服务,注册用户已覆盖全国31个省312个市,用户数量超过15万。
3.全面推动“智能化、智慧化”生产。园区养殖生产采取全程自动化远程控制,实现无人化养殖,保证养殖和生产全程无接触,确保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如正大蛋业自身研发SmartSoft系统,采用具有国际顶尖技术的BIG DUTCHMAN养殖设备和AMASC系统进行自动化远程控制,从饲料生产蛋鸡养殖到鸡蛋分级加工全部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峪口禽业从打造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遗传评估体系,到成功嵌入信息技术,实现了家禽育种智慧化。
平谷区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开放式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拥抱国际创新要素,集聚国内外优势科研资源,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优势,明确政府在规划引导、协同发展等领域的基础性作用,以及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产业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塑造集科研、生产示范、转化与推广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全域性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案例三 顺义区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条件和环境
点评: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创新生态中的关键环节,是布局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的有效抓手。顺义区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有效构建良性的创新创业生态。通过政策引导、联盟组建和前期服务等多管齐下,有效提升孵化器数量和质量,孵企业数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知识产权获得数量明显提升。此项改革探索,对于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背景
顺义区孵化器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受高校院所缺乏、创新要素不足、区位优势不明显等影响,自发形成的创业单元和载体少之又少,孵化器规模和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亟待提升,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和氛围尚未形成。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区域创业孵化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更趋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进一步打造高精尖产业上下游生态,顺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紧抓组织领导,一盘棋统筹推进。区领导多次带队走访调研孵化载体,为提质增效出谋划策;召开专题调度会,引导发展专业型孵化载体,鼓励其在专业能力、产业生态、公共平台、配套设施等方面持续积累,尤其在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打造高水平孵化团队,为在孵企业提供深度孵化服务。
顺义区先后引进了一批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孵化载体。目前,全区孵化载体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带有创业孵化功能的空间共36家,其中,空间规模大、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综合贡献大的标杆类空间3家,包括国联万众、埃米空间、元航天汇;潜力提升类空间2家,包括中关村医学工程健康产业化基地、洪泰智造(顺义)中心。孵化载体的加快发展,优化了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
二、改革做法
1.出台专项政策,促进平台提质增效。出台《顺义区促进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措施》,新增孵化器相关政策,支持打造专业化孵化服务平台体系。对新认定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60万元、50万元资金支持,众创空间按50%比例支持。按出孵成效,出孵企业落地顺义区发展的,每出孵1家给予孵化器(含众创空间)5万元,总额不超过50万元资金支持。
2.组建孵化联盟,推动载体协作共赢。为加强区内孵化载体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互助,推动孵化载体管理效能提升和健康良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遵循自愿、平等、互利、合作的原则,于2022年7月支持成立顺义区科技企业孵化联盟,区内8家孵化器成为联盟第一届理事单位。联盟成立后,一方面搭建交流平台、畅通沟通渠道,促进联盟成员间资源共享和合作互助;另一方面注重打造联盟品牌,发布联盟logo及核心理念,建立联盟品牌形象,开通联盟微信公众号,建立联盟对外媒体窗口,持续提升联盟影响力。目前,联盟成员机构达10家,拓展了中国银行顺义支行、建设银行顺义支行、智创华科半导体研究院、润捷智诚知识产权等4家合作机构,进一步扩大了联盟的合作范围。
3.主动靠前服务,解决企业孵育痛点。为进一步提升各孵化载体孵化成效,区科委主动靠前,问需求、抓服务、建机制,开展多场对接会以解决孵化载体各类“疑难杂症”。比如,为解决埃米空间在孵企业漠石科技场地需求问题,积极联系中关村顺义园管委会进行座谈及实地踏勘,帮助企业初步确定科创芯园落地解决方案。每月收集孵化器入孵企业、知识产权、举办活动等方面工作进展,强化对孵化器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及督促,助力孵化载体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三、改革成效
1.孵化企业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政策供给不断强化,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潜能,大力支持孵化载体发展。顺义区重点关注的孵化载体6个,包括:洪泰智造、埃米空间、元航天汇、海高创新、中关村医学工程健康产业化基地、中关村中试服务基地。截至2022年底,6家孵化载体共计在孵企业516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获得知识产权2245项,其中发明专利356项。
2.孵化载体服务水平迭代升级。2022年,顺义区3家孵化器获批市级首批标杆型孵化器,数量占比12%,排名全市第3。其中,埃米空间获批市级引领类标杆型孵化器,获市级资金1500万元;海高创新、元航天汇获批市级培育类标杆型孵化器,分获市级资金600万元。三年建设期内,3家标杆型孵化器将新增国高新、专精特新、瞪羚等优质企业35家以上。2023年5月,埃米空间新材料加速基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顺义区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目前,元航天汇、洪泰智造、中关村医学健康产业化基地、HICOOL产业园等一批创业孵化空间正在对标国家级、市级标准全力发展。
3.孵化资源交流成效日益凸显。自孵化联盟成立以来,组织“走进联盟机构”主题活动和政策培训等专题活动6场,整合政策资源,提升孵化载体专业程度,依托各类活动增强在孵企业与载体间的粘合度。同时,联盟成员机构间的合作成效初步显现,元航天汇与埃米空间初步达成基金合作意向,海高创新与联盟机构在HICOOL大赛项目征集和活动组织上开展深入合作。联盟机构共同探讨孵化器先进发展理念和运营模式,建立孵化器创新要素协同机制,整合信息、政策、活动等资源,促进孵化器融通发展,推动孵化器管理效能持续提升。
顺义区的探索实践说明,即使一个地区孵化服务基础比较薄弱,如果出台政策对孵化器孵化服务给予有效支持,同样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孵化能力和水平。顺义区推动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特色强的创业孵化平台,成立孵化联盟,引导孵化器共享资源、互补互利,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天推出第二篇“创新平台建设与实践”典型案例。
为鼓励大胆改革探索,激发各单位和基层科技体制改革的首创精神,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近期编制发布了《2023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汇编》。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新媒体平台推出《学案例 促改革》专栏,介绍《2023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汇编》相关内容,做好科技体制改革案例总结及宣传推广工作,更好地发挥以案例促改革的实际效用,助力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