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找到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开关,就能够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当前,我市通过制定支持政策、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推动形成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丰台区深入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工作,京东方构建半导体显示、物联网创新、传感器件三大技术策源地,首钢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成功实现多个“卡脖子”材料国产化,这些案例是深化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生动实践,值得学习借鉴。
典型案例
案例一 丰台区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发展
点评:丰台区通过实施“三个联合”、严格“三个流程”、加强“三个环节”等多维度举措,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系。尤其从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认定、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该案例对于其他地区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一、改革背景
高新技术企业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是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丰台区政府提出,到“十四五”末,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善配套政策、健全服务体系,全方位多维度发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改革做法
1.做好“三个联合”。
联合主管部门。联合园区管委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预审系统推广、“报备即批准”、“小升规”企业推荐等服务事项的落实。2022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量首次破千家,同比增长8.3%;年统报表填报率达到了97.8%,创造了历史新高,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全区达到“小升规”标准高新技术企业71家;完成4次预审系统和申报培训,参与企业超过400家次;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申报企业资质开展核查,完成4批资质核查;联合引培高成长企业责任单位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及走访服务;联合区统计局促进政策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纳统升规,453家兑现企业中纳统率近100%。
联合事业单位。联合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咨询、高新技术企业报表催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材料预审、兑现资金受理、专家评审组织等事项,加强人员力量,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联合社会机构。联合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注册备案丰台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发展。参与举办“遇见丰台•发现京彩”丰台企业创新成果专场发布活动,对6家企业及项目进行推介,并为其搭建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科研院所等20余家单位参与的交流平台;联合相关专业机构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监测和分析,掌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联合丰台区孵化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孵化服务,挂牌6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服务基地,助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发展。
2.严格“三个流程”。
严格申报流程。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预审系统推广到全区,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预审工作人员队伍,聘请业内资深专家为工作人员进行实操讲解。按照市科委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开展企业资质核查和前期入企调查,指导134家企业补充材料,对57家企业实地核查。
严格评审流程。积极争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评审权限下放,市级部门向区下放了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权限后,严格按照市科委的要求,做好会场布置、人员安排,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专家邀请、分组、评审、意见汇总、材料上报等环节,科学严谨组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会。
严格培育流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将到期应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类规上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非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的科技类非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培育库,开展“管家式”培育,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政策、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高成长性促进政策进行“一对一”宣贯和申报指导,将4000余家企业纳入培育库涵养,对200多家重点企业进行培育。
3.加强“三个环节”。
发挥政策带动作用。在区内已出台实施“丰九条”、“独角兽八条”、“丰泽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高新八条”,进一步完善支持高成长企业政策体系。
强化主动服务措施。开展“丰帆行动”,组织企业参加“专精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务和科技政策宣讲会,开展高成长性企业高精尖项目路演,服务企业人员超千人;指导驻区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增加区优质企业数量;与区金融办联合组织“专精特新”企业走进北交所,助力企业上市。将高成长培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区级重点企业“服务包”;建立“丰帆行动”、“专精特新”企业微信服务群,举办50次线上政策下午茶分享,发布政府通知信息,加强企业服务,搭建交流平台;各责任部门安排服务专员对企业进行“一对一”对接服务,征集政策需求,了解发展情况。
积极发动社会组织力量。发挥丰台区科技企业红色孵化创新联盟、丰台区中小企业促进会等社会机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推动一批老旧厂房、产业园区升级改造为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已为6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服务基地挂牌,助力实现丰台区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发展。
三、改革成效
丰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呈高速增长态势,已成为丰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1.创新态势上升显著。2022年,丰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公开专利数量7.38万件,较2021年增长了47.9%,处于全市前列。
2.高新技术企业质量显著提升。丰台区涌现出越来越多拥有核心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代表性企业。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国家科技奖获奖单位21家、中国专利奖获奖单位20家、国家标准制定单位111家,并拥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独角兽”企业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30家,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企业18家。
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强劲。良好政策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有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截至2023年6月底,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801家,同比增长51%,1-6月份新迁入515家,同比增长536%。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系统化考虑,针对重点环节和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研究和设计,从全流程、全环节打造服务链条。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必须统筹协调,形成有效合力;必须增强靠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深化改革,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案例二 京东方打造技术策源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点评:京东方公司立足“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定位,明确短期、中期、长期、远期战略目标,构建半导体显示、物联网创新、传感器件三大技术策源地,通过关注全球技术寻源与合作、招募顶尖技术人才、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成果转化等系列措施,确保技术创新持续领先。同时,构建包括敏捷前台、集约中台、高效后台的横向运营平台,战略管理、流程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纵向管理机制为主干的“三横三纵”运营管理机制,形成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和企业运用管理模式典范,可以为同类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改革背景
全球经济低迷,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半导体显示市场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面对挑战,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持续推动高质量技术创新,构建半导体显示、物联网创新、传感器件等三大技术策源地,通过持续稳定地进行研发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技术持续领先。在推动企业内部自研的同时,京东方联合高校院所及其他创新机构,并携手上下游企业及生态伙伴,以全球创新伙伴大会(IPC)为平台,开放创新模式推动共创共赢,全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二、改革做法
1.强化技术供给。坚持技术与产品创新,持续打造半导体显示、物联网创新和传感器件三大技术策源地,推动技术探索及应用。半导体显示领域,按照短、中、长、远期进行技术布局,聚焦量产工艺和技术创新应用;中期布局新兴量产技术,包括中大尺寸AMOLED和MLED直显等;长期布局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包括3D光场、QD-LED和Micro-LED等技术;远期布局颠覆性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等,确保技术持续领先。物联网创新领域,聚焦市场及客户需求,强化新技术、新产品储备,围绕数字艺术、智慧金融、智慧零售、商务办公等多个细分领域开发软硬融合解决方案,加快产品迭代出新,产品线不断丰富。传感器件领域聚焦器件设计、工艺验证及系统解决方案集成研究,为交通与建筑智慧视窗、消费电子、工业传感器等多个领域提供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京东方继续拓展前沿技术领域,挖掘创新技术,进一步打造技术竞争优势和产品创新力。
2.集聚创新要素。不断加大顶尖技术人才的招募和培养,通过国内外招募、内部举荐、鼓励外部行业领军人才加盟,搭建技术人才蓄水池,选拔合适的研发人才充实到销售一线,强化技术研发服务市场及客户需求,提升研发人员技术能力。同时,推行指标引导、激励激发、文化营造相结合的创新激励机制,包括项目和人才激励,激发人员活力。另外,在创新驱动理念指引下,继续提升研发平台能力,打造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推动技术研发成果的产出和应用落地。
3.深化创新协同。坚持“全球首发、技术领先、价值共创”的理念,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协会联盟等的协同创新,通过联合研发、委托开发、平台共建等模式,建立紧密的创新合作关系,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发挥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共建生态,共创价值。
4.促进成果转化。坚持客户导向,聚焦产品附加值提升和成本降低,强化基础技术和平台技术研发,加速技术成果产品化和产品结构调整,全力确保技术和产品的前瞻性、领先性,持续推进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支撑技术成果在产品及解决方案中应用,实现价值转化。
5.组织保障措施。通过平台化组织设计,建立起“三横三纵”运营管理机制,形成敏捷前台、集约中台、高效后台,并搭建起战略管理、流程管理与绩效管理纵向延伸到位的组织运行机制,持续优化升级。坚定推进数字化变革,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持续深化“敏捷响应、高效协同、全域贯通”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提升公司管理品质和运营效率。
三、改革成效
1.持续领跑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科技创新。LCD领域,高刷新率ADS-Pro LCD显示技术,通过材料改善、新型驱动电路架构设计、工艺优化,实现与OLED画质相媲美的大尺寸产品并成功导入头部客户,掀起 LCD 画质革命新浪潮;OLED领域,研发出高分辨率柔性可弯折AMOLED显示技术,OLED柔性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氧化物半导体显示技术,提出栅极驱动电路集成模型,在京东方六条量产线实现规模性应用,实现了超窄边框低功耗超高清产品量产。超高清视频画质增强技术有效解决行业超高清片源匮乏问题,提升视频处理效率2倍以上,降低成本80%以上,产品及解决方案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2.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始终坚持“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立足“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定位,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研发投入方面,公司持续加大力度,2020-2022年研发投入累计达到344.8亿元。创新载体方面,公司以北京研发总部为中心,研发资源辐射全国,涵盖柔性OLED测试平台、OLED中试平台、MLED工艺技术平台、传感中试平台等在内的技术验证及生产性验证平台。同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3.技术创新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围绕新型显示、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领域,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等技术主力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构建技术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公司与国内顶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与部分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相关技术的联合研发合作。同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开展项目合作。另外,京东方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显示领域盛会SID 2023,京东方携ADS Pro、f-OLED、α-MLED三大技术品牌赋能的多款领先技术产品亮相,并举办“定义未来-京东方创新生态论坛”,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全球产业发展。
面向未来,公司将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优化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协同机制,探索形成更有机的协同创新模式并拓展更广泛的合作范围,推动产学研用生态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案例三 首钢北冶公司大科研体制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点评:首钢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在特种金属材料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成功实现多个“卡脖子”材料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特种金属材料领域的技术空白。在创新发展中,公司确立了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大科研模式,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加强与高校院所产学研用合作,创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引领发展。此案例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方面具有示范意义。
一、改革背景
特种金属材料是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动力能源、化工、机械、冶金等众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关键支撑,被定性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首钢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北冶公司)自196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高端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特种金属材料的研发生产,先后实现一系列材料的国产化,承担数十项重大工程,是我国最重要的特种金属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首钢北冶公司强化党建引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担当,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高端金属功能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国产化、工程化中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实现企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贡献。
二、改革做法
1.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企业战略。作为特种金属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首钢北冶公司确立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企业发展战略:聚焦高端金属功能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的研发生产,解决高端特种金属材料“卡脖子”问题,致力于高端特种金属材料的进口替代,为我国相关领域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材料支撑。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运行大科研模式。首钢北冶公司适应特种金属材料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的行业特色,形成科研、试制、生产共线的特点,奠定科技成果研发、试制到生产的无缝衔接,跨越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架起工程化的桥梁,真正践行了科研工程化理念。同时,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以材料研发人员为牵引,构建涵盖工艺技术、设备工装、理化检测研究人员的科技创新团队,围绕材料研发,运行工艺、设备、检测协同发展的大科研机制,展开高端金属材料全流程、全方位攻关。特别在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更是实行全公司合作模式,由牵头部门策划,组织产品研究、工艺研究、设备支持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推进产品、工艺、设备等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3.分领域深耕细做,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为使公司科技创新体系不断适应产品、技术创新的发展要求,细化材料研发机构设置,分设了一系列专门研究室。同时,在材料研究领域的专门研究室开展创新工作室建设:围绕以耐蚀合金为研究攻关方向的文新理创新工作室,打造市级创新工作室;围绕以高温合金为研究攻关方向的创新工作室,打造海淀区级创新工作室;以软磁合金研究领域带头人为牵引,组建了由本专业材料研究领域的博士、硕士为主的创新团队,聚焦软磁合金专项材料领域开展纵深研究。
4.产学研用合作,创建开放合作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公司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特种金属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航空材料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等优势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合作研究,与市金属学会、材料学会、电子元件协会等深入合作开展行业及下游产业协作,打造特种金属材料开放合作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扎实推进企业科研工程化目标。在技术攻关中成立特种金属材料联合实验室,开展特种金属材料研制、评价和应用的深度合作。
三、改革成效
1.通过企业全方位、立体式的大科研攻关模式的运行,公司先后出色完成一系列重点项目,共开展国家、省市、部级等上级项目、企业横向委托科研课题500余项,突破、解决、掌握了特种金属材料多项关键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授权53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制修订国标、国军标、行业标准26项,获国家、部、市级科研成果300余项。
2.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及特种金属材料研究、生产中材料机理、工艺、装备、检测等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了高温合金、耐蚀合金、弹膨合金、软磁合金、表面工程等各领域专门的创新工作室和学术带头人。打造了一支以博士、硕士为核心的高学历、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先后培养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市优秀青年等高端人才,成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被授予全国钢铁工业协会先进集体。
3.通过持续突破高端金属功能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的关键技术,并快速实现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先后开发出进口替代高温合金系列产品20余种、特种合金系列产品30余种,部分产品形成独有专有技术,在解决我国重点领域、重大装备“卡脖子”技术的同时,部分产品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1200余吨,销售额超2亿元。2022年,北冶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其中铸造高温合金和特种精密合金产销量均为国内之首,被评为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科研、生产一体化组织运作是首钢北冶公司适应特种金属材料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的行业特色,通过多年摸索建立的高效科技创新模式。随着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任务量越来越大,生产节奏也明显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和试验质量有时面临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平衡科研、试制、大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优化调度体系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生产一体化组织运作模式的最大优势。
今天推出第三篇“企业创新发展与培育”典型案例。
为鼓励大胆改革探索,激发各单位和基层科技体制改革的首创精神,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近期编制发布了《2023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汇编》。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新媒体平台推出《学案例 促改革》专栏,介绍《2023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汇编》相关内容,做好科技体制改革案例总结及宣传推广工作,更好地发挥以案例促改革的实际效用,助力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