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30日
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
我们邀请您跟随小编的镜头
去体验北京科技工作者们的“硬核”浪漫
人心温暖,技术不会冰冷,创新熠熠生辉。
在北京
科技人的“硬核”浪漫
藏在企业文化的DNA中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珞石机器人的名字出自老子《道德经》,代表了对品质的卓越追求。
“闻弦歌而知雅意”,中科闻歌把“善推理,会决策”人工智能的内涵巧妙地蕴含在企业名字之中。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在汉乐府中,百川是人生喟叹,“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百川是慷慨直谏,而在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百川被赋予新的含义,百川智能集百家智慧,构建大模型底座,让众多数据、行业知识汇聚成一个强大的智能体系,生生不息……
为科技采撷诸子百家的智慧,为科技注入唐诗宋词的雅韵,璀璨华章、诗意浪漫涓滴成海,在中关村日夜流淌。
在北京
科技人的“硬核”浪漫
还藏在将神话传说、哲学思想
一步步变为现实的极致努力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023年,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式低轨通信卫星“灵犀03星”顺利发射,在九天之上打开了超薄“翅膀”,银河航天人用这份“心有灵犀”突破时空,连接天地。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眼神科技将AI训练平台命名为“灵娲”,让“算法之母”赋能 AI的规模化落地,帮助企业高效完成AI建模。
“夸父与日逐走……”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用来自山海经的神话人物命名量子计算平台,把从实验室里运用的量子计算机延伸至大众视野,展示出在前沿科技领域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开拓精神。
“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北京智源研究院将我国首个超大模型命名为“悟道”,俗话说“道法自然生生不息”,从1.0到3.0,随着“悟道”大模型不断发展演进,衍生出悟道·天鹰”(Aquila)语言大模型系列、“悟道·天秤” 开源大模型评测体系与开放平台,打造了“大模型进化流水线”。
灵犀、天鹰、天秤、夸父、灵娲……让幻想中的神兽之力变为最先进的科技之能,把古代传说化为现实的奇迹,这样的科技浪漫很极致。
北京科技人的浪漫带有浓浓的古典色彩,揭开科学的面纱内核是心中燃烧的技术理想。搜索引擎让人敏捷获得信息,再也不用“众里寻他千百度”。
如果将长文本技术称为大模型“登月计划”, 智能助手Kimi真的点亮了AI独角兽企业“月之暗面”。
这里,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名为“龙芯”(龙芯中科),自主创新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名为“长安”(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名为“天启”(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名为“天眸”(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施路平教授团队),专注AI科研的大型云计算服务平台名为“九鼎”(北京智源研究院),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名为“朱雀”(蓝箭航天),跨模态通用人工智能平台名为“紫东太初”(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全新一代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名为“文心一言”(百度)……
这些命名都无需解释,被中华文化熏陶的人自然会懂这炙热的情怀以及短短两三字背后的深沉情感。
“龙芯”(龙芯中科)
“天启”(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
“朱雀”(蓝箭航天)
在北京
科技人的“硬核”浪漫
还藏在引领科技创新在关键处“落子”
成就大发展“好棋”中
搭平台、建机制、促转化、强链条……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
是的,北京科技人的浪漫藏在星辰大海的向往中,藏在每一束数字浪潮的澎湃里,藏在国产替代的突围中,藏在科技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里。
在北京
科技人的“硬核”浪漫
藏在用科技说爱的表白中
藏在悄然改变的生活里
“这枚戒指就像我们的爱100年不腐蚀不变质”,清华博士姚国友将自研的混凝土“神仙水”喷洒在给女友的求婚戒指上,“科技报国、情比金坚”,他研制的新型防水材料极大延长了混凝土寿命,突破了“混凝土自愈合防水”难题。这“海枯石不烂”的爱情,被人民日报点赞又“土”又浪漫。
不仅如此,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有人在以技术为砖铺设一条联通数字世界的通道,有人以数智护航让人在虚拟世界中游历八方,有人以算法助力让AI也能“妙手回春”,有人为农作物创建数字分身让追踪溯源成为可能,有人利用科技让我们触及深海、置身星空、俯瞰地球、纵观宇宙……
从浪漫遐想到照进现实,科技人的奋斗坚持让创新改变生活,带我们走向未来。
探索未知,奋力燃烧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在此,向北京各行各业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致敬
你们犹如无数星光
点亮了科技自立自强的璀璨星河
辉映着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攀高逐“新”的波澜壮阔
致敬每一个
以平凡之躯铸非凡之梦的科技人
致敬每一个
将中国式浪漫进行到底的科技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