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人区遭遇险情,
只要轻触按键,
车辆坐标和信息即可发送;
没有手机信号,
也能远程通话;
山区的居民、护林员、科考队员
能够实时联网……
这一切正在由商业航天技术
一步步实现,
今天,
《创事纪》带大家深入了解
这一行业的佼佼者——
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星际荣耀”)。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600年前,大航海时代,高桅重帆远涉大洋;今天,大航天时代,火箭飞船遨游寰宇。航空航天新技术不断涌现,并走入民用领域。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9年7月25日13时,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遥一(SQX-1 Y1)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2颗卫星及多个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300公里圆轨道。这是中国民营航天首次完成运载火箭入轨发射任务。
星际荣耀勇于突破创新的科研基因以及自由开放的技术氛围,给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的精英团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机会,让年轻的“水手们”和星际荣耀这艘“银河战舰”一起,在时代的技术浪潮里“乘风破浪”。
“我们做的工作其实有一点像快递公司,根据卫星客户的要求,将高价值载荷精准、按时地送入到指定的太空轨道。”星际荣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蔡晶琦说。
在商业航天领域,不但要技术扎实,“成本”与“性价比”同样重要,传统的运载火箭都是单次飞行,并不能够重复使用。如果能对火箭的部分部件进行回收再利用,可以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效率。星际荣耀近几年也同步在积极探索和研发自己的火箭回收技术。
去年11月,星际荣耀自主研发的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验证火箭“双曲线二号Y”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1分钟后,火箭在目标着陆点平稳精确着陆,回收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2月份,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第二次垂直起降回收飞行任务再度成功,试验飞行高度达到343.12米。这标志着中国在火箭回收技术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过去在火箭行业,研制一个全新的型号,从立项到首飞需要很长的一个周期,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射需求增加,对如今商业航天企业火箭研制的迭代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定要快。”宇宙的空间是无限的,但是对地球最有用、最好用、最有价值的一些轨道,其实是稀缺的资源。
公司上下一直在与时间赛跑,短短几年时间,星际荣耀达成了多项“成就”:研制出国内推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JD-2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自主建成了国内首条框桁筒段贮箱搅拌摩擦焊接生产线并投入使用,可实现年产贮箱30个;国内率先完成了单层共底贮箱研制及飞行试验验证;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方面自主掌握核心产品和技术最多……
在航天技术振翅高飞的途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任务,都面临着技术要求高、关键技术多、研制难度大等诸多挑战。“我们必须要敬畏航天行业,每一项工作都要谨慎对待,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风险意识。”
在去年底回收飞行试验前,设计师们通过打靶仿真分析,发现原有姿控发动机布局方案下火箭滚转通道控制存在风险,针对该发火箭飞行特点,8°摆角下的摇摆主发动机在俯仰偏航通道的控制能力充裕,设计师便将预留在俯仰/偏航通道的姿控发动机进行改装用于滚转通道干扰控制,方案改进后,SQX-2Y圆满完成了两次回收飞行试验,飞行过程中姿态稳定。正是因为无数次这样的试验和突破,对每一个细节的严谨考虑和精确把控,才能确保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在2024中关村论坛上演讲表示,商业航天没有捷径和奇迹,唯有耐心,经过时间沉淀和不断修正,做时间的朋友,才能获得成功。
星际荣耀自主研制的双曲线三号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目前已完成全箭产品全面投产,计划在2025年底完成首飞及回收。“星际荣耀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走得又‘快’又‘稳’,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作出新的贡献。”蔡晶琦说。
2022年12月,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下,星际荣耀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成立了“连续变推力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推进技术创新中心”。
该中心是星际荣耀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调的创新联合体,以星际荣耀自研的JD-1\JD-2液氧甲烷发动机为基础开展技术攻关,研制连续变推力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发动机,支撑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展,实现国内液体运载火箭的可重复使用目标。为运载火箭先进推进系统的预研论证、技术攻关、工程化研制和产业转化提供平台,也为未来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推进技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摇篮。
短短一年时间,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可复用火箭两次飞行试验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创新联合体深度融合机制成效突出。
“国家对商业航天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不论在哪里工作,我们都是航天人,深怀航天报国情怀,希望商业航天同样可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蔡晶琦说。
对于未来,星际荣耀有无限憧憬:总有一天人类会在太空遨游。
不仅仅是星际荣耀的双曲线系列赫赫有名,还有其他企业的“天龙三号”“朱雀二号”“引力一号”“谷神星一号”“力箭二号”“航天宏图一号”卫星……目前,北京市商业航天形成了“南箭北星”产业布局: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集聚了一批商业火箭企业,形成了“南箭”产业集群。以海淀区为中心,集聚了一批卫星制造、运营、应用服务企业,形成了“北星”产业集群。
2023年,我国民营火箭企业的13次商业发射,全部来自北京。2024年1月公布的《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指出,到2028年,北京商业航天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能级明显提升。未来,北京市将全力把握商业航天产业新发展机遇,带动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造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高地。
聚焦前沿科技,展现中关村示范区企业风采,“创新创业中关村”微信公众号开设原创专栏《创事纪》,展示企业科技产品,讲述企业创新创业故事。
相关人物